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genic activity of allogenic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DBM) used as a carrier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studied. Following the method described by Urist, allogenic DBM was made. In vitro, DBM an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 from rab-bits were co-cultured for 3-7 days and subjected to HE staining, and a series of hist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n vivo the mixture of DBM/BMSC co-cultured for 3 days was planted into one side of muscules sacrospinalis of rabbits, and the DBM without BMSC was planted into other side as con-trol.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t postoperative week 1, 2 and 4, and subjected to HE staining, and observed under SEM. The results showed during culture in vitro, the BMSCs adherent to the wall of DBM grew, proliferated and had secretive activity. The in vivo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BMSCs and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s in the perivascular region invaded gradually and proliferated together in DBM/BMSC group, and colony-forming units of chondrocytes were found. Osteoblasts,trabecular bone and medullary cavity appeared.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round muscles almost disappeared at the second weeks. In pure DBM group, the similar changes appear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DBM to center, and the volume of total regenerate bones was less than the DBM/BMSC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ture of DBM and BMSC had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ectopic induced osteogentic activty.  相似文献   
2.
具有骨诱导活性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将一种具有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相似骨诱导活性的多肽p24共价结合于改性聚(丙交酯-co-乙交酯)基质材料上,以制备出具有骨诱导活性的仿生骨基质材料。方法将活性多肽p24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于改性PLGA材料上作为实验组;以未加交联剂多肽溶液和材料简单混合反应为对照组,通过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交联情况;同时对两组材料进行钙离子吸附实验,初步评价其仿生矿化能力。结果XPS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及对照组材料表面均已结合硫元素,两者含有硫元素含量分别为1.50%及0.09%;钙离子吸附实验结果表明,12h及24h时实验组材料的钙离子吸附量分别为0,126mg及0.231mg;12h及24h时对照组材料的钙离子吸附量分别为0.053、0.102mg。多肽交联之材料较混合之材料的钙离子吸附能力显著增强。结论在改性PLGA三嵌段材料上固定了BMP2活性多肽,为以后发挥其骨诱导活性修复骨缺损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钠在治疗重症支气管肺炎中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科自2011年2~11月收治的75例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6例,B组39例。观察患儿在抗感染,吸氧,利尿等治疗基础上,A组患儿加用小剂量肝素钠静脉应用,观察患儿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部分实验室指标。结果接受小剂量肝素钠治疗组重症肺炎患儿咳闷,肺部湿罗音吸收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胸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钠在治疗重症支气管肺炎中缓解肺部症状,改善高凝状态,缩短住院时间,有明显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安定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1例惊厥患儿的资料,其中有72例患儿为安定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其余69例患儿为安定单药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36%,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3.89%,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40.5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定联合苯巴比妥在小儿惊厥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降低近中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安定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1例惊厥患儿的资料,其中有72例患儿为安定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其余69例患儿为安定单药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36%,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3.89%,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40.5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定联合苯巴比妥在小儿惊厥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降低近中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谵妄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文中探讨老年期谵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断为谵妄的132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临床结局分成有效组(痊愈与好转)和死亡组,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临床特征、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65~97岁,平均(71.4±8.3)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组间比较发现,有效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年龄、谵妄持续时间、病程中是否昏迷、是否重症感染、是否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是否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中出现昏迷、气管插管和(或)切开、文化程度、体温、合并重症感染是本研究中老年期谵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期谵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体温和对感染的控制。针对基础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切开复位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59~78岁,平均66.7岁;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9例。结果术后X线显示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8±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5±28)ml。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0.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具有置钉角度科学、固定可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等优点,较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cadherin,VE-cadherin)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本院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6例[(Purulent meningitis,PM)组]和病毒性脑炎患儿75例[(Vascular endothelial,VE)组],同时选取60例在本院就诊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 比较3组患儿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变化; 将PM组患儿依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儿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以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第1 d PM组、VE组患儿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PM组患儿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VE组(P<0.05)。治疗后PM组与VE组患儿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均低于入院第1 d(P<0.05),但2组治疗7 d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休克、意识障碍、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的占比、脑脊液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HBP(入院第1 d与治疗7 d后)、VE-cadherin(入院第1 d与治疗7 d后)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意识障碍、HBP(入院第1 d与治疗7 d后)、VE-cadherin(入院第1 d与治疗7 d后)水平均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第1 d脑脊液HBP联合VE-cadherin水平预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93.57%、92.16%、0.915,均高于脑脊液HBP,VE-cadherin单独预测; 治疗7 d后脑脊液HBP联合VE-cadherin水平预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6.89%、95.71%、0.931,均高于脑脊液HBP,VE-cadherin单独预测。结论 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脑脊液HBP,VE-cadherin水平异常升高,且是导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11.1%,好发于中老年人,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1]。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应用掌侧入路斜T形钛板内固定治疗45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