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潘楚瑛  武伟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12-1213
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急腹症的认识,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35例SLE伴发急腹症的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并发急腹症表现多样,包括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肠炎,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假性肠梗阻等,以急性胃肠炎常见。治疗后33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死亡。结论狼疮活动是急腹症的重要病因,加大激素治疗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3例,以血清白蛋白35g/L为界,分为血清白蛋白正常组(A组)及血清白蛋白降低组(B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A组和B组QSGA值分别为12.56±4.93,15.43±3.82;hs-CRP分别为11.88±3.04,15.89±3.85,两组间营养指标及血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存在负性相关关系(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微炎症状态加重营养不良,同时又受营养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汞中毒相关肾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海南省人民医院肾病风湿科收治汞中毒相关肾损害1例,并查阅我国1998~2012年有关汞中毒相关肾损害报告文献16篇,共98例患者,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治疗方法、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98例患者致病因素主要为职业性接触、生活性接触或医源性接触含汞物质所致,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常见肾脏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68.2%)、微小病变肾病(22.7%),治疗以驱汞及激素治疗为主。经积极治疗,临床有效缓解率约为95.9%(共94例),总体疗效好。结论汞中毒性肾损害主要由汞接触引起,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为膜性肾病多见,驱汞治疗为主要措施,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在诊断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交通性鞘膜积液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进行CAPD治疗后出现阴囊水肿的12例患者在腹腔内注入亚锡喷替酸显影剂后进行双侧睾丸近腹股沟处显影,观察示踪剂分布情况。结果:有5例患者出现在右侧下腹部与阴囊间可见条索状示踪剂分布,诊断腹部与阴囊窦道相通。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可以作为一种无创、可靠且灵敏度高的检查方法,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52例HBV—GN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24h尿蛋白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应用乙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和12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变特征。结果HBV阳性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38例,72%),病理类型以膜增殖性肾炎(16例,40%)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30%)多见。两组之间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抗原除在肾小球沉积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尤其肝功能异常和HBV-DNA阳性者HBcAg肾小管阳性率达36%,高于肾小球的21%,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eAg阳性者肾小球HBeAg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HBeAg阴性者(P〈0.05)。结论HBVGN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导致HBV-GN的发生。肾小球HBeAg与血清HBeAg阳性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出现蛋白尿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足量雷公藤多苷组(常规组)、半量雷公藤多苷组(半量组)、对照组各15例.常规组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用雷公藤多苷1 mg/(kg·d)治疗.半量组在应用免疫制剂基础上用雷公藤多苷0.5 mg/(kg·d)治疗,对照组应用免疫抑制剂.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肌酐、环孢素用量及副作用.结果 常规组、半量组均能明显减少蛋白尿,24h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半量组患者环孢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半量组副作用低于常规组.结论 雷公藤多苷能明显减少肾移植术后出现蛋白尿患者的蛋白尿.达到保护移植肾肾功能及减少环孢素用量.长期应用半量雷公藤多苷能达到常规雷公藤多苷相同治疗效果,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检出率及其与SLE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和ELISA方法检测,并结合肾穿刺活检明确肾脏病理。结果67例SLE患者中,ANCA阳性16例,阳性率23.9%。其中P-ANCA阳性者15例,阳性率22.4%;C-ANCA阳性1例,阳性率1.5%。ANCA阳性组中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及中度以上贫血者明显高于阴性组。肾穿刺活检病例中ANCA阳性组肾脏活动性病变指数高于ANCA阴性组。结论ANCA在SLE患者中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且与疾病的活动状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测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差值能否鉴剐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方法主要通过肾脏病理区分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共研究63例患者,59例患者行肾活检检查,4例未行肾活检患者为临床上典型的慢性肾衰病人。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急性肾衰33例和慢性肾衰30例的GFR,其中急性肾衰病因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15例、狼疮性肾炎1例、急进性肾炎17例;慢性肾衰病因为慢性肾炎25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高血压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2例。同时也用血肌酐估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比较急、慢性肾衰这两个数差值的变异。结果急性肾衰组和慢性肾衰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和GFR均无明显的差异,但其自身GFR(18.8±13.97ml/min)与Ccr(10.78±12.46ml/min)的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把急性肾衰分为小管性急性肾衰和小球性急性肾衰,小管性急性肾衰组与小球性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的Scr和GFR间差异也不大(P〉0.05),不过小管性急性肾衰的GFR—Ccr明显高于小球性急性肾衰(P〈0.001)和慢性肾衰(P〈0.05),数值分别为(25.09±13.46)ml/min,(13.56±12.41)ml/min,(10.78±12.46)ml/min,而在小球性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间这个差值无显著意K(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可用于小管性急性肾衰与小球性急性肾衰及慢性肾衰的鉴别,尤其是其自身的GFR与Ccr的差值大于25ml/min,多为小管性急性肾衰。  相似文献   
9.
祛强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祛强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醋氯芬酸肠溶片与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强汤并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异常,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7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21.6%)明显低于对照组(34%)。结论:祛强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可溶性 klotho(s-k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 )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4例首诊首治 SLE 患者,根据是否合并 LN 分为 SLE 不合并 LN 组(SLE 组,19例)和合并 LN 组(LN 组,15例),将17例常规体检者列为对照组。常规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双链 DNA(dsDNA)。采用 ELISA 法检测 s-kl 、25羟基维生素 D(25-OH-D)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对 SLE 组和 LN 组患者进行 SLE 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3组间差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 SLE 组和 LN组中平均动脉压、血常规、酶学[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补体(补体 C3和补体 C4)及 dsDNA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 SLE 组比较,LN 组24 h Upro 、血脂[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和血肌酐(SCr)显著升高,而血清清蛋白(ALB)和 CCr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 组与对照组 s-kl 、25-OH-D 和 FGF-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 LN 组中 s-kl 、25-OH-D 及 FGF-23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和 SL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N 组患者 SLEDAI 评分较 SLE 组评分高(P <0.05)。相关分析表明,s-kl 与25-OH-D 、C3及 C4存在正相关关系,与FGF-23、SLEDAI 和 dsDNA 存在负相关关系(均 P <0.05)。回归分析提示,s-kl 、25-OH-D 和 FGF-23与 SLE 活动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SLE 和 LN 患者体内 s-kl 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 FGF-23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进一步导致 SLE 和 LN 患者维生素 D(VitD)缺乏和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