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人体将出现特殊的神经反应和一系列代谢紊乱、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形态变化而出现多种酶学的改变。本文对60例AMI患者、50例其他心血管病的病者(对照组)测定血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浓度,以观察和AMI的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心肌病近年来已被人注意,Fowler氏描述其临床特征为心脏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近两年来我们先后曾遇到6例较典型患者,经过临床检查或手术和病理解剖确诊,现将我们一些体会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一:男,40岁,医生。二年米经常心悸、心翳,曾二次作心电幽检查,均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心律。X线检查发现心脏巾度增大,一贯按冠心病处理,于1975年4月13日下午突然猝死。尸检:心脏呈普遍性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左心室腔中度扩张,心室肌肥厚,为1.2公分,全心重422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轻度粥样硬化。镜检:左心室肌纤维增大,变粗,核大深染,肌  相似文献   
3.
利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并在临床上已取得显著的成效。我院从1974年开始,应用AXO-Ⅰ型(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制)按需式心脏起搏器治疗7例,现将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律平(Rytmonorm)是较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在西德已投产供临床使用,我院最近使用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仿制的心律平片剂口服治各类型心律失常患者50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5~84岁,50岁以上35例(70%),80岁  相似文献   
5.
心脏电生理检查应用临床以来日益广泛,目前除用于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药物效果的评价,还用于冠心病的诊断等。临床电生理检查一般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种。前者通过静脉插入多根电极导管,在X线下进行,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局限性,国外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后者经食道插入一根多电极导管在心房水平附近进行调搏并记录体表心电图,对分别测量窦房结、房室结的功能,不应期测定,预激综合征和冠心病的诊断以及诱发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都有帮助。国内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最近我们也开展这项工作,现将临床电生理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心腔电生理的发展,经食管插入心导管进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如何给予正确评价,能否以心腔电生理替代食管心房调搏术,本文总结117例经食管插管诊治快速心律失常,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105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扑动7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1985~1997年临床诊断心动过速查因的117例病人,年龄由17~79岁(平均458岁)。男46例,女71例。67例并存心血管疾病,50例心脏结构正常。12 病人分组 全部病人按心电图(包括食管导联)分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组105例,室性心动过速组5例,心房扑动7例。13 观察指标及统计…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Latex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性检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对58例UA患者用Latex法作D-dimer定性测定,其结果与患者的Fbg水平及各对照组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D-dimer阳性率在UA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SA )组,P<0.01。UA患者D-dimer阳性组的Fbg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D-dimer阳性率在UA组及AMI组明显增高。UA患者D-dimer阳性,Fbg增高应考虑有高凝-继发纤溶活性增强的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标记。D-dimer阴性,Fbg增高的UA患者不排除高凝-低纤溶的可能。D-dimer阴性,Fbg水平不高的UA患者应考虑非血栓的因素为其主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资料国内少见报道,最近我院尸检急死,猝死4例,其中1 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其余3例未被诊断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资料(表1) 病理解剖情况病理解剖情况(表2) 讨论近年由于病毒分离技术和血清学检查的进展,以及电镜的使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许多学者以病原学、临床表现、组织改变特点作为依据,并制定了诊断标准。我国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于1979年制定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此标准也适用于成人诊断参考。国内临床病例报告不少,部分呈暴发性,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但有关病原学、组织学的资料却不多见,诊断依据尚欠完整。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例一:男,57岁,住院号21267。颈部肿物二年多,无触痛,曾作活检诊断为“网状淋巴肉瘤”。曾用放疗、化疗无效,病情日重,消瘦,疲乏。高热,时达39~40℃以上,伴寒战,食欲不振,噁心呕吐,胸痛,头晕眼花而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0.
心脏起博技术自1952年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外均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我省亦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为了摸清情况,我们作了通信咨询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