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去外膜后血管阻力及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性的影响。方法:36只16周龄雄性SHR去除一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组、缬沙坦组、SHR对照组,分别给药4、8周分两次处死。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周测量大鼠尾动脉SBP;测定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和血管张力。结果:给药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SBP下降,至6、8周时较SHR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0.01);去外膜侧早期血管阻力指数轻度降低,至8周时则大于正常侧;而阿托伐他汀组和缬沙坦组血管阻力指数均较SHR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在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侧(P〈0.01);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较SHR对照组显著增加双侧颈动脉对NE的最大收缩反应(P〈0.05),而8周时较SHR对照组减小。结论:去外膜后早期SHR血管阻力轻度下降,但后期高于正常侧,而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SHR的血管阻力,包括未去外膜血管。去外膜后,SHR的颈动脉环对NE的收缩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侧血管。早期阿托伐他汀可提高去外膜血管对NE的收缩反应,但至后期则可降低其对NE的收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去外膜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HR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SHR组、Ang-(1-7)组和Ang779[Ang-(1-7)拮抗剂]组;8只WKY鼠作为对照组(WKY组)。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颈静脉给药2周,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和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增生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1(AT1)受体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组织细胞凋亡。结果:Ang-(1-7)组SBP较Ang779组和SHR组显著下降(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内膜增生较SHR组和Ang779组明显改善(P〈0.01)。Ang-(1-7)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ngⅡ浓度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SHR组和Ang779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觚受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颈动脉觚受体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凋亡指数较SHR组和Ang779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ng-(1-7)能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血管阻力,增加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抑制去外膜后颈动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与Ang-(1-7)下调颈动脉AT1受体,促进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外膜去除后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13周龄雄性SHR24只用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SHR对照组、Ang-(1-7)组(25μg·kg-1·h-1)和Ang-(1-7)拮抗剂Ang779组(25μg·kg-1·h-1);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经颈静脉给药2周,鼠尾袖法测量给药前后鼠尾动脉收缩压(SBP)。电磁流量计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T1R)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ng-(1-7)组SBP较SHR对照组和Ang779组显著下降(P<0.01)。Ang-(1-7)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SHR对照组和Ang779组(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ngⅡ浓度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较未去外膜侧明显增多(P<0.01),而Ang-(1-7)组双侧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R对照组和Ang779组(P<0.01)。Ang-(1-7)组去外膜侧和未去外膜侧凋亡指数较SHR对照组和Ang779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去除血管外膜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凋亡减少,管腔狭窄,血流量降低,血管功能出现障碍。Ang-(1-7)能通过下调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促进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腹主动脉缩窄型高血压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1-7)浓度及左心室肥厚心肌组织中p-ERK1/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逆转心肌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每组10只.术后第1天,将阿托伐他汀研磨成粉,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制成悬液,采用灌胃法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上午定时一次,共4周.鼠尾容积法测定药物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4周的血压变化.4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大鼠体重、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HE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平均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1-7)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和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收缩压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收缩压明显低于10mg/(kg·d)阿托伐他汀组(P<0.01),缬沙坦组收缩压明显低于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和10 ms/(kg·d)阿托伐他汀组(P<0.01);假手术组、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低于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P<0.05);假手术组、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平均直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血清Ang-(1-7)浓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3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血清Ang.(1-7)浓度明显高于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P<0.05);1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30mg/(kg·d)阿托伐他汀组及缬沙坦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但高于假手术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腹主动脉缩窄型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具有逆转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组织中p-ERK1/2 蛋白表述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干预作用.方法 24只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2只;12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根据给药时阃(4用、8周)分为两组,每组6只.4用和8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病理图象管理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内弹力层围绕面积、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 与SHR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升高,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却显著降低(P<0.01),8周末这一作用更加显著(P<0.01);SHR组内膜增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中膜面积显著增大(P<0.01);阿托伐他汀组内膜增生和中膜面积较SHR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管重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阿托伐他汀可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压力负荷增高所致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AAC)组和Ang-(1-7)组。后2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脏压力负荷增高动物模型。术后1 d开始,Ang-(1-7)组大鼠经渗透性微量泵持续颈静脉输注Ang(1-7)25μg·kg~(-1)·h~(-1),假手术组及AAC组经渗透性微量泵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鼠尾容积法测量收缩压;称取左心室质量(LVM),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HE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平均直径;放免法测定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AC组、Ang-(1-7)组收缩压、LVM、LVMI、心肌AngⅡ浓度、心肌细胞平均直径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AAC组相比,Ang-(1-7)组血压和心肌Ang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M、LVMI、心肌细胞平均直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Ang-(1-7)可改善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12只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组)作为观察组,12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周末每组处死大鼠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病理图象管理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内弹力层围绕面积、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下降,颈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减弱,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却显著升高(P<0.01),8周末这一作用更加显著(P<0.01);SHR组内膜增生较WKY组明显,中膜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在血管重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具有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去外膜血管重塑的影响和血管反应性。方法:36只16周龄雄性SHR去除一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给药4和8周后处死。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周测量大鼠安静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给药后第4和8周电磁血流仪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量。结果:给药前,各组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第4周,阿托伐他汀组收缩压下降,至第6、8周时[(166.17±7.20)、(159.00±11.21)mmHg]较对照组[(183.50±8.46)mmHg]显著下降(P<0.05,P<0.01);去外膜侧第4周血管阻力指数轻度降低,第8周时略大于正常侧;阿托伐他汀组和缬沙坦组[(4.937±0.359),(3.673±0.161)]均较对照组(5.327±0.371)显著减小(P<0.05,P<0.01)。结论:SHR去外膜后早期血管阻力轻度下降,至后期略有升高,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SHR的血管阻力,包括未去外膜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MMP-9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3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MMP-9,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MMP-9升高组(n=48)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明显高于术后MMP-9正常组(19.6%VS9.8%,P0.05),MMP-9升高组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植入支架枚数、球囊预扩张时间及术前hsCRP水平与MMP-9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P-9的升高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尽早、足量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关注炎症的相关指标可使病人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