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1].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原明  汤大纬  吴文涌 《安徽医学》2010,31(7):760-76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手术综合治疗SAP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SAP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的急腹症,非手术疗法可纠正SAP引起的一系列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患者预后与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有关。结论对SAP不再是针对清除胰周及胰腺坏死组织的手术治疗,而主要是应用积极、有效、综合的非手术治疗,处理胰腺感染等并发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缺损的手术流程和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资料,根据对疝环缺损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中用3-0倒刺缝线5针法缝合疝环缺损,“十”字法贯穿缝合假疝囊;对照组术中旷置假疝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血清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5.291,P<0.001),两组间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7、-0.493,P=0.055、0.623);研究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22.5%,χ2=5.165,P=0.023)。结论 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倒刺线改良缝合关闭疝环缺损的方法操作简便且安全,能够有效预防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吻合术后胃肠优势通道或肠肠优势通道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7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29例(全胃组), 根治性近端胃癌切除+双通道吻合43例(近端胃组), 在双通道吻合组根据X线造影结果分成胃肠优势通道组(26例)和肠肠优势通道组(17例)。结果全胃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近端胃组[(27.9±3.2)枚比(25.4±2.9)枚, t=3.441, P=0.001]。近端胃切除组手术时间较全胃切除组长, 术后12个月血清白蛋白[(36.1±2.4)g/L比(34.1±2.3)g/L, t=3.526, P=0.001]、血红蛋白[(122.9±6.9)g/L比(115.9±6.0)g/L, t=4.444, P=0.000]、维生素B12[(349.0±21.7)pmol/ml比(77.9±8.5)pmol/ml, t=63.931, P=0.000]水平均比全胃组高, BMI下降低于全胃组[(23.01±0.78)kg/m2比(...  相似文献   
5.
闭孔疝一例     
患者女性,82岁,4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既往有肠梗阻、长期便秘及高血压病史。10d前因“持续性下腹部胀痛伴呕吐、停止排气4d”于外院诊断为肠梗阻,保守治疗过程中曾出现腹痛缓解,但未排气,自行缓解,无呕血、黑便3d,腹痛加重转入我院。查体:精神差,痛苦面容,消瘦,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下腹深压痛,有反跳痛,肠鸣音弱,未闻及气过水声,腹水征阳性,腹穿为黄色脓性液体,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进一步追问病史,家属述发病早期有左下肢大腿内侧疼痛,急诊CT检查发现左侧闭孔区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之间有疝出的小肠管影(图1),遂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21例胆囊结石伴轻中度胰腺炎在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早期LC组),并与58例延期LC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LC手术均获成功;早期LC组术后1,3,5,7 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与保守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左侧入路LC术在治疗老年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1~2015.9老年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诊行LC术共38例。其中采用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左侧入路LC治疗17例老年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记为实验组,21例行常规行LC术老年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记为对照组。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中转开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左侧入路LC术治疗老年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8.
汤大纬 《重庆医药》2009,38(15):1975-197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术中B超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0.1-2013.9近13年间收治的2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17例,无功能性5例;前者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低血糖症状,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后者主要是腹部包块就诊.血清胰岛素测定对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有重要价值.22例经腹B超发现10例(45.5%),17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阳性率76.5% (13/17),而薄层CT扫描的敏感性可达91.7% (11/12).术中B超阳性率100%(19/19),14例采用非精确切除发生胰瘘6例,8例采用术中在B超引导下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实施精确切除胰瘘l例,超声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及胰瘘的严重程度(P<0.05).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CT薄层扫描、结合胰岛素水平测定是诊断胰岛细胞瘤诊断的有效方法;术中超声不仅有助于术中肿瘤的定位,超声引导下精确切除肿瘤,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胰腺组织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探讨全胃切除手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195例全胃切除手术术后使用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约占14.87%)患者发生腹胀,17例(约占8.71%)腹泻,6例(约占3.07%)代谢性并发症,3例吻合口瘘,l例结肠穿孔.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使用肠内营养所致的并发症与患者手术应激、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用量、患者的代谢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