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背景 肿瘤间质比被证明是多种不同肿瘤新的预后因子,其在胃癌中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目的 评价肿瘤间质比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 2017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学中心接受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以50%的肿瘤间质比为界,将患者分为低间质比组(<50%)和高间质比组(≥ 50%),比较两组病理结果、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115例患者中,高间质比组53例,低间质比组62例.低间质比的患者T3/T4局部侵袭率高(64.5% vs 39.6%,P=0.008),N2/N3占比高(54.8% vs 2.4%,P=0.008),TNM分期高(33.9% vs 15.1%,P=0.021).低间质比组患者表现出较高比例的淋巴血管浸润(51.6% vs 24.5%,P=0.003)和神经浸润(72.6% vs 54.7%,P=0.046).与高间质比组相比,低间质比组的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70.0% vs 24.0%, P<0.001)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62.0% vs 20.0%, P<0.001)明显较低.多因素分析显示,低肿瘤间质比(OS: HR=0.281,95% CI=0.138~0.574;DFS:HR=0.289,95% CI=0.170~0.489)、高TNM分期(OS: HR=0.192, 95% CI=0.087~0.426;DFS: HR=0.223, 95% CI=0.130~0.382)以及神经侵犯(OS: HR=0.407, 95% CI=0.233~0.710;DFS: HR=0.526, 95% CI=0.325~0.852)是影响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肿瘤间质比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纳入常规临床病理报告,可为评估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BLACAT1在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 starBase分析TCGA数据库中lncRNA BLACAT1分别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qPCR分别检测1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BLACAT1的表达水平;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HT-29、LoVo、HCT116和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FHC中lncRNA BLACAT1的mRNA表达水平,筛选lncRNA BLACAT1高表达细胞系;敲低lncRNA BLACAT1验证对高表达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starBase在线预测与lncRNA BLACAT1靶向作用的基因,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结果;starBase分析lncRNA BLACAT1与作用基因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BLACAT1的靶基因;检测lncRNA BLACAT1作用靶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和结直肠癌患者检测结果均表明癌组织中lncRNA BLACAT1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中lncRNA BLACAT1的mRNA表达水平最高(P<0.001);敲低lncRNA BLACAT1能够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P<0.001)、迁移(P<0.001)和侵袭能力(P<0.001);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及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lncRNA BLACAT1与LEMD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778,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LEMD1是lncRNA BLACAT1的靶基因;lncRNA BLACAT1上调LEMD1的表达,促进SW620细胞的增殖(P<0.001)、迁移(P<0.001)和侵袭(P<0.001)。结论 lncRNA BLACAT1靶向LEMD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SW620的增殖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病例1 女性,54岁,1990年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术后反复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有中度营养不良、输出襻不全性梗阻表现,于2008年9月18日入院,给予禁食、内镜下放置鼻肠管,鼻肠管末端位于胃空肠吻合口远端(输出襻)70 cm处.置管后第2日开始进行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起初耐受较好,但第8天出现腹痛、腹胀伴呕吐,停止EN后症状缓解,继续EN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症状,考虑输出襻梗阻诊断明确,非手术治疗无法缓解症状,遂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留置胃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病人的病情不同,行胃管插入时常会遇到各种情况,造成插管失败。如何提高插管质量,降低复插率,减少操作性损伤和病人痛苦,是临床护理工作不断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对胃管插入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方法在行胃管插入时,意识正常病人取平卧位,护士左手持胃管置于患者鼻腔上方,右手用镊子将胃管送入鼻腔,使胃管在鼻腔上方自然弯曲约120°,当胃管进入咽部时嘱其做吞咽动作,其余操作步骤均同常规法;昏迷病人自然平卧即可。采用改进方法进行留置胃管 50…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Gauderer等[1]首次应用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之后又发展经皮胃镜下空肠造口术(PEJ)[2],即在完成PEG后,沿PEG管("G"管)置入空肠营养管("J"管),在胃镜活检钳的辅助下,逐渐将营养管送入空肠上段.PEJ技术虽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并以轻微并发症为主[3-4],但有时也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5-6].最近,我科遇到1例因"J"管缠绕成团,导致肠梗阻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3岁,于1997年12月因“肠扭转”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肠管坏死,遂行“小肠大部分切除、空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术后残余小肠约40 cm.先后于1998、2000、2002年来我院行肠康复治疗,恢复良好.自2003年患者未行正规营养支持治疗,体重逐渐降低,并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于2009年10月再次入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呼吸20次/min,心率98次/min,血压90/60 mm Hg,体重40 kg,BMI:12.35 kg/m2.贫血貌、极度消瘦,双侧小腿及足部可见凹陷性水肿.胸片示:右上肺外一结节高密度影.心电图: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B超提示:胆囊萎缩,双侧输尿管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Hb48g/L,WBC 2.9×109/L,PLT 34×109/L,N 0.8,ALB 27.7 g/L,电解质及其他生化指标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豆油、中链三酰甘油、橄榄油、鱼油和维生素E(SMOF)脂肪乳剂对腹部中等手术后病人脂肪酸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腹部中等手术后需要肠外营养支持至少5 d以上的病人,按前瞻、随机、盲法、对照原则分为SMOF组24例和英脱利匹特(Intralipid)组24例。术后第1~5天两组病人按等氮、等热量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于手术前、术后第1,4和6天,检测游离脂肪酸、白细胞三烯(LTB5、LTB4)、血栓素(TXB3、TXB2)、白细胞介素(IL-1、IL-2和IL-6)。结果:与术后第1天相比,两组病人的游离脂肪酸谱、LTB5/LTB4、TXB2/TXB3和IL-2差异显著,IL-1、IL-6无显著差异,但SMOF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SMOF可明显降低腹部中等手术后病人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9.
103岁高龄患者,因食枣核致肠穿孔,被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治疗痊愈。此病例实为罕见。其诊断、治疗上有其特殊并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脂肪乳乳剂作为肠外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能量和脂肪酸。因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促炎作用,引发人们对脂肪乳剂影响免疫功能的担忧,但并无大量研究证实其不良免疫特性,目前各种新型脂肪乳通过改变脂肪乳剂中多不饱和酸、单不饱和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及来源,期望减少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用量。本文就目前常用脂肪乳剂与相关免疫调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