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钙对运动训练青少年骨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阐明对运动训练青少年补充营养素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年龄为13~15岁的从事运动训练的小学生188人,将所有试验对象分两组,干预组102人,对照组86人,其中男94人,女94人;干预组每天补充维生素D钙制剂(按说明书剂量要求服用);对照组保持日常饮食,不补维生素D钙制剂。干预期1年。干预结束后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钙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钙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男生和女生的25-(OH)D水平、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D钙可促进运动训练青少年骨组织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3.
我科自1995年4月~2002年6月.采用骶骨棒复位加植骨治疗腰椎滑脱12例,获良好疗效.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诱导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用于干预治疗糖尿病大鼠.方法 取周龄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使用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将诱导分化的胰岛样细胞移植至糖尿病模型大鼠,观察干预治疗效果.结果 体外诱导MSCs由长梭形变成多角形并逐渐聚集成圆形,双硫腙染色后细胞团成亮红色,表明为胰岛样细胞.糖尿病模型大鼠移植诱导分化胰岛样细胞1周后,多饮、多尿症状减轻,10 d后,血糖值由(21.352±3.150)mmol/L降低为(14.604±3.236)mmol/L,与对照组(22.256±4.051)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糖值由(18.00±1.00)g/L降低为(8.50±0.25)g/L,与对照组(20.00±0.18)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尿糖值水平,可能具有治疗糖尿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仔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并进行鉴定。方法取周龄大鼠骨髓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DMEM(含20%胎牛血清)培养、传代,碱性磷酸酶和苏丹Ⅳ染色,流式细胞仪测MSCs表面标志CD44和CD45。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苏丹Ⅳ染色阴性,CD44、CD45表达甚微。结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未分化的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细胞,可认为是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胰岛样细胞,鉴定诱导细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取周龄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液、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胰岛样细胞胰岛素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的MSCs由长梭形变成多角形并逐渐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细胞团成亮红色,初步表明为胰岛样细胞。诱导的细胞具有胰岛素抗原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胰岛素表达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成胰岛样细胞,并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所得骨矿含量数值更好的评估骨强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提高高危患者骨折风险识别能力。方法选取吉林省2375例50—89岁体检者运用美国OSTEOMETER DTX200周围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应用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X±S表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50~59岁年龄组OP发生率为9.33%,女性为7.38%;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8.59%,女性为26.26%;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40.00%,女性为55.90%;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63.93%,女性为71.42%。结论提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骨密度及BMC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速度明显较男性快,OP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各年龄组之间OP发生率女性亦均高于男性;T值大于-1的受检者中有5.74%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亦为骨量减少范围,这类人群远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故骨矿含量(BMC)在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Sarpyemeir(1943)提出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之后,随着CT、MRI及脊髓造影的广泛应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已无任何困难,但在治疗上,其手术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趋于完善,为了进一步探讨各种术式的疗效,对我院近十年来不同术式治疗该病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