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和延迟PTCA治疗 ,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再通 ,心肌梗死溶栓实验 (TIMI)血流分级 2级或 3级 ,用计帧法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帧数 ,结合IRA长度测定血流速度 ,观察帧数、血流速度和心功能、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IRA平均长度为 (119 30± 2 5 2 6 )mm ,平均CTFC为 (37 36± 19 70 )帧 ,平均流速为 (10 0 33± 4 1 92 )mm/s ,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IRA帧数负相关 (r =- 0 6 4 ,P =0 0 1) ,LVEF和IRA血流速度正相关 (r =0 74 ,P =0 0 0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间血流速度有统计学差异 (16 7 2 0± 36 75vs 10 5 78± 30 85 ,P <0 0 5 ) ,CT FC >30祯和 <30帧组间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流速度是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OR =2 4 1,95 %CI =1 95~ 2 83,P =0 0 0 )。结论 :计帧法测定IRA帧数和血流速度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计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 ,介入治疗后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有心脏不良事件组 ( 2 6例 )和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 64例 )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的CTFC ,以CTFC 3 0帧为界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者和血流缓慢者两部分 ,观察两部分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TFC平均为 3 6 78± 16 3 2帧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负相关 (γ =-0 64P =0 0 1)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CTFC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 ( 5 1 91± 18 2 1vs .2 5 73± 7 7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 73 ,95 %可信限 (CI) =-1 3 4~ -2 2 3 ,P =0 0 1]。ROC曲线分析表明CTFC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血流正常和血流缓慢患者间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计帧法测定CTFC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CHD)并发糖尿病(DM)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心肌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93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临床及CAG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及CAG的特点。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7~199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AG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  相似文献   
4.
:P<0.001,*:P<0.0001,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P<0.0001,两疾病组间比较仍明显降低。1/3FF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已愈合心肌梗塞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单位的减少而继之被无收缩功能的胶原纤维所修复,以及依然存在的严重心肌缺血,势必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尚有争议。本文证实,尽管此组患者整体心脏泵功能(EF)尚在正常范围,但其1/3EF、dP/dTmax、Vmax均已显著下降。说明缺血的心肌或由于长期缺血所致局部心肌变性、纤维化,在它们尚未影响到左室整体泵功能以前、它们的收缩速率已严重受损,这主要表现在收缩活动的早期。而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以往报告一致。综上可见,已愈合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显著降低。笔者认为1/3EF、dP/dTmax、Vmax能更准确而敏感地反映冠心病左室收缩功能。(编辑:诸永康)作者单位:100853  相似文献   
5.
6.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者总结近年106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的急性合并症,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血栓脱落引起远端栓塞、冠状动脉夹层及冠状动脉痉挛共19例,对各种合并症的血管造影表现,尤其对PTCA所致冠状动脉夹层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后认为,正确认识合并症的血管造影表现,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形态学表现,与PTCA急性合并症的可能性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循环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计算98例冠脉造影者的CTFC和视频密度阶差。结果:98例冠状动脉造影者其视频密度阶差为25.5±4.8,CTFC为21.1±4.5,且两者存在相关性。同CTFC相比,视频密度阶差能够更直接、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的微灌注的情况,且重复性高。结论:视频密度差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肌微灌注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