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宫缩乏力大出血是产科主要的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我们总结了我院 2 8例患者药物及手术治疗的经验 ,报告如下。1 方法提高对宫缩乏力危险因素的认识 ,凡有高危因素者术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正确产前教育 ,术前静滴催产素发动宫缩 ,术中常规用催产素 ,娩出胎盘时切忌粗暴牵拉 ,检查胎盘胎膜的完整性。一旦发现产后大出血时 2 0~ 40U催产素加入 10 0 0ml生理盐水中以 2 5 0~ 5 0 0ml/h静滴 ,若无妊高征及潜在心血管病变者滴速可达 2L/h ,同时宫壁肌内注射麦角新碱 0 .2mg。若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HA型血液灌流器对31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液灌流66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血常规的变化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结果血液灌流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降低(P<0.01),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液灌流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P<0.05),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液灌流能吸附重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早、中期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间盘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形态学上的变化,同时也伴随有椎间盘的组织学与生化性质的一系列改变,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及由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之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试验于2005—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科及小儿骨科收治的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之髓核纤维环和邻近突出髓核的组织,共51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纤维环完整者即膨出者16例,突出者21例,脱出者14例。对照组标本取自本科和小儿骨科共7例患者15个间盘组织。方法:手术摘除椎间箍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标本肿瘤坏死因子CI的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未检测到肿瘤坏死因子CI,而实验组中各标举均可检测到,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纤维环突出者及脱出间盘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66.7%和78.5%,与纤维环完整者2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纤维环完整者和突出及脱出者组织化学积分分别为1.00,5.76分和8.28分,3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纤维环撕裂程度越重时肿瘤坏死因子CI的产生越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道超声检查对卵巢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卵巢囊肿186例患者术前行阴式超声或腹部联合阴式超声检查与妇科检查、术中所见、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超声检查的术前诊断价值。结果:本组186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5例,诊断准确率98.46%(64/65),卵巢单纯囊肿87例(一侧单发57例,双侧者30例),诊断准确率97.77%(85/87),卵巢成熟性畸胎瘤53例,诊断准确率96.2%(51/53)。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的有效手段.无创、准确、安全,并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宝霍苷-I与5-FU联合应用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联合用药组(12.5mg/L宝霍苷-I+12.5mg/L5-FU)、阴性对照组(0.1%DMSO)、25mg/L宝藿苷-I组和12.5mg/L5-FU组,共4组,每组均设3个复孔,每孔100μl(含Eca-109细胞数为1×10~4个)。作用24、48、72h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别检测各组Eca-109细胞的增殖;并在作用48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a-109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宝霍苷-I、5-FU单用及其联合应用在24、48和72h时均可明显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应用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独应用(P〈0.05)。宝霍苷-I、5-FU单独及其联合作用48h后,均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均可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作用明显(P〈0.05)。结论:宝霍苷-I与5-FU联合应用对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有协同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VEGF和TNF-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菊梅  韩建军  郭梅艳 《河北医药》2009,31(18):2377-237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乳腺癌(乳腺癌组)和5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乳腺良性病组)的VEGF水平,并以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对照;再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出各组的TNF-α值。结果乳腺癌组外周血清VEGF、TNF-α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组和对照组,且乳腺癌组各临床分期间外周血清的VEGF和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VEGF和TNF—α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检测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式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08年2月收入子宫肌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剖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结果:阴式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操作简便,精确稳妥,更具有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手术患者术中眼部护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眼部保护方法。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应用循证的方法 ,找出眼部并发症的原因及依据。结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手术患者眼部护理运用循证的方法 ,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蒋建文  唐娜萍  陈勇  梁辉  李菊梅 《右江医学》2013,(3):358-359,475
目的探讨头部γ-刀对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利用γ-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92例,其中单发24例,多发68例,共186个病灶。对28例多发、分散的病灶及7例较大的病灶进行了两次γ-刀治疗。38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了γ-刀术前或术后的全脑放疗。结果随访6~24个月,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好转,完全缓解42个(22.6%),部分缓解119个(64%),无变化18个(9.7%),进展7个(3.8%)。γ-刀治疗后3、6、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2.4%、73.9%、41.3%。结论头部γ-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安全有效,肿瘤局部控制率高,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对多发且分散的病灶可行两次γ-刀治疗,对较大的病灶行分次治疗,可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