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噻喏啡(Thenorphine)是我所设计合成的,最具特色的一个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不仅具有激动、拮抗双重效应,而且抗吗啡作用的t1/2长达14天。在动物试验中不仅能抑制吗啡依赖的形成,而且能对抗脱毒后动物的吗啡点燃效应(即复吸)。自身无明显依赖潜能,安全系数大。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有效的防复吸新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手术前后血清IL-35的差异表达及其表达变化对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本院行宫颈癌手术切除的Ia–IIa期宫颈癌患者73例,同期选择73例本院体检的健康患者(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上述两组以及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IL-35的表达水平,同时根据术后是否复发比较术后复发和稳定组IL-35的含量,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35在手术前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P<0.05。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213.79±23.89)pg/m L较术前(398.71±31.09)pg/m L降低,术后复发患者血清IL-35的表达(374.25±27.74)pg/m L较稳定期患者(183.65±34.51)pg/m L明显增高,P<0.05。IL-35高表达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为9.115月,总生存时间(OS)为18.031月,较低表达者明显缩短,P均<0.05,Cox分析示IL-35的表达可作为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手术前后血清IL-35的水平可作为宫颈癌根治术后预测复发和转移的可能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破骨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骨移植材料拔牙位点保存时骨构建过程中表达变化,探讨破骨细胞对不同骨移植材料植入拔牙窝内在引导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只12月龄雄性beagle犬,微创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侧切牙,将4个位点随机做不同处理,A组填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B组填入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C组填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D组空置(对照).6只犬随机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各处死3只,制作牙槽骨标本.免疫组化检测24个拔牙位点保存制作的犬牙槽骨标本中RANKL与OPG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4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A组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RANKL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术后12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RANKL的表达C组高于B组、A组和D组(P<0.05).结论 骨移植材料在骨改建过程中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而刺激OPG表达升高,抑制破骨细胞.提示骨移植材料通过调控RANKL和OPG在拔牙窝新骨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中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A、B、C、D 4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 A组植入BMSCs与PRF复合物,B组植入PRF,C组植入BMSCs,D组为空白对照组。按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处死动物并立即于骨缺损部位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PG和RANKL的表达。结果:4,8,12周时A组、B组、C组OPG的表达高于D组(P<0.05);4,8,12周时A组、B组、C组RANKL的表达高于D组(P<0.05);析因分析显示自体BMSCs复合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中OPG,RANKL的表达高于单独使用BMSCs或PRF(P<0.05)。结论:自体BMSCs复合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会增加OPG,RANKL的表达,有助于牙槽骨改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了解PRF体外释放效用因子TGF-β1的趋势。方法:兔耳中央动脉抽血,离心3000 r/min×10 min,制取PRF膜,置于5 mL新鲜DMEM溶液中,分别于37℃下静置7 d、14 d、21 d、28 d收集析出液。ELISA法检测其浓度。结果:PRF析出液中TGF-β1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增大,至28 d时达到高峰,TGF-β1质量浓度在21~28 d时呈现一个显著增高的趋势。结论:不同时间对PRF析出液中TGF-β1的质量浓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TGF-β1的浓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黄精粗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的对抗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精粗多糖为百合科植物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 Redl的干燥根茎经水提醇沉法得到的混合多糖。本文对其升白细胞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实验材料 1.动物 昆明种小鼠,雄性,体重18~20g,由本校实验动物部提供。 2.药品 黄精粗多糖由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提供,黄色粉末,用生理盐水配成所需浓度。注射用环磷酰胺为上海第十二制药厂产品,批号:931107。  相似文献   
7.
人NT-proBNP的高效原核表达及免疫学检测标准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人NT-proBNP(氨基末端脑钠肽,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的高效原核表达载体,建立重组NT-proBNP纯化工艺,制备NT-proBNP免疫学检测工作标准品.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和套叠(GeneSOEing)PCR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NT-proBNP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进行偏嗜性改造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和pET42a构建不同形式的NT-proBNP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采用离子交换、HIS和GST亲和层析柱以及肠激酶(EK酶)酶切等方法建立NT-proBNP重组蛋白的纯化工艺;用Roche公司NT-proBNP检测试剂盒测定所制备的标准品的免疫活性和稳定性.结果 pET32a和pET42a构建的不同形式NT-proBNP原核表达质粒在BL21(DE3)均实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通过多种纯化方案制备了纯度达98.3%的NT-proBNP-83重组蛋白,经测定具有良好免疫活性和稳定性,适合用于免疫学检测工作标准品.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NT-proBN的高效原核表达载体,筛选出较适合用于免疫学检测工作标准品的NT-proBNP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冠脉疾病的发生与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狭窄有关,近年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中可能具有更重要作用。基于这一新的认识,本室率先建立了炎症免疫性AS动物模型,并利用先进的抗体芯片技术发现炎症免疫反应引发的AS形成过程中存在大量细胞因子的整体变化。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已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治疗 ,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ACEI对AMI的影响各报道不一。我们用小剂量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38例 ,旨在评价早期应用依那普利对AMI的效疗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  相似文献   
10.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 20mg/kg、Mel Pt(10 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