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48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8例低位直肠癌 ,行根治性全直肠切除后 ,重建直肠瓣、直肠角 ,用常规缝合法作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或直肠最低位吻合。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 1例 ,肛周粪渍性湿疹 18例 (18/ 4 8) ,无其它并发症。术后 6个月肛门功能全部优良。局部复发率 6 2 5 % (3/ 4 8)。 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计数与它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96例直肠癌标本的微血管数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直肠癌微血管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肉眼分型和组织学分型等均无明显关系,而与临床进展时期密切相关,较大的、浸润层次较深的、有淋巴结或肝转移的直肠癌,其微血管数明显增高。微血管数大于20支的直肠癌,平均生存期和5年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微血管计数与直肠癌的临床进展时期有密切关系,微血管计数高的直肠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探讨直肠癌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 1(LYVE 1)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MLD)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LYVE 1的表达及MLD。结果示,直肠癌组织癌中心区及周边部MLD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癌周边部的MLD明显高于癌中心区;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组直肠癌中MLD分别比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淋巴管的发生,主要位于癌周边部,其可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直肠癌组织的MLD可能成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直肠癌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分析其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受累情况及胰周、腹膜后间隙的变化。结果50例中CT清楚地显示了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其中惠性水肿性胰腺炎38例(76%),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2例(24%)。它们有着不同的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肿大,密度改变、胰周渗液及并发症。按CT严重指数(CTSI)标准,50例中0~3分29例,4~6分18例,7~10分3例,CTSI越高病情越重,本组死亡患者均在7~10分组。结论cT检查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准确率,通过急性胰腺炎的CTSI标准的评定,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评估可提供真实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诊再剖腹术是指第1次腹腔手术后,在2个月内因急诊进行再次手术治疗者。由于切口开裂缝合需探查部分腹腔,所以此类患者也列入本组。我院1984~1998年间行再次急诊剖腹术95例,占同时期腹部手术14914例的064%,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75例,女20例,年龄9~81岁,平均475岁。12 再次手术的时间 最短者是首次手术后3h,最长是59d。腹腔内出血发生时间最短,平均58d;腹膜炎平均术后104d;切口裂开多在拆线当天或拆线后1~2d内发生,平均91d;肠梗阻平均221d。13 再次手术的原因131 内出血 20例。①门脉高压症术后: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童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5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73.6%,并发症发生率43.4%。(同期手术治疗的治愈率60.5%,并发症发生率48.6%)。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有选择地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Swenson术式和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作用。方法将32例肿块下缘距肛缘5~7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及术中具体情况分成两组。A组16例患者采用改良Swenson术式,B组16例患者应用双吻合器技术的前切除术。A组平均随访67个月,B组平均随访6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肛门功能、吻合口复发率及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术后早期排便功能较差;2~3个月可恢复预感便意;5~6个月能恢复控便能力,平均每天排便3~4次;术后6个月排便节制优良率在90%以上;未发现肛门失禁病例。B组术后排便功能良好。A组患者术后2年无吻合口复发者,B组患者有3例吻合口复发(χ2=4.238,P=0.04)。A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4.8%,B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564)。结论改良Swenson术式术后早期排便功能受影响,但均能在半年内恢复。在预后方面,两种术式疗效基本相同。对经济困难患者或因术中具体情况无法使用双吻合器技术者,改良Swenson术式可代替双吻合器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5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73.6%,并发症发生率43.4%。(同期手术治疗的治愈率60.5%,并发症发生率48.6%)。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有选择地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猫抓病临床分析(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猫抓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2004年8例猫抓病。结果 临床误诊为隐性乳腺癌1例,淋巴结核2例,淋巴瘤2例,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慢性淋巴结炎1例,均肿块切除、抗炎等治疗痊愈。结论 猫抓病临床无特征性的表现,易误诊,典型猫抓病在抓咬部位出现小的皮损,随后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病理特征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Wanllin-Starry银染色可见细菌,手术切除及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粪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分析(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粪石性小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手术证实为小肠粪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只有2例诊断粪石性肠梗阻,其余诊断粘连性肠梗阻3例,小肠肿瘤2例,不明原因肠梗阻3例,1例术前未能诊断为肠梗阻,11例均经手术证实为粪石性小肠梗阻。结论粪石性肠梗阻易误诊、漏诊,对于秋冬季节的小肠梗阻需详细询问饮食病史,结合B超、CT等检查能提高粪石性肠梗阻诊断率,其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