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学体表追踪技术(OSMS)在儿童肿瘤精准放射治疗中的摆位精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儿童肿瘤患者,应用体表标记、激光灯配合OSMS协助摆位,每次摆位后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记录OSMS及CBCT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移动的误差。分析两组摆位误差关系,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两种系统的一致性。治疗期间利用OSMS监测患者体位变化。结果CBCT与OSMS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的移动误差分别是:0.207±0.076 cm,0.207±0.073 cm;0.186±0.072 cm,0.183±0.069 cm;0.206±0.068 cm,0.198±0.071 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BCT与OSMS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的移动差值分别有4.65%(6/129)、5.43%(7/129)、3.88%(5/129)在95% LoA之外,在其一致性范围内,差值的绝对值最大分别为0.06、0.09、0.11 cm。结论OSMS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的图像引导方式,能精准地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效率,适合于儿童肿瘤的精准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调强放疗(IMRT)对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FMR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筛选所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VMAT与IMRT剂量学比较的文献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20年3月。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3项研究的 281例纳入Meta分析。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明显提高PTV剂量 (D95%,P<0.001),明显改善PTV剂量均匀性(P<0.001)和适形性(P=0.004)。VMAT计划较IMRT计划有效降低患侧 肺V20Gy (P=0.027)和健侧 肺V10Gy (P=0.003);而患侧肺 Dmean、V5Gy、V10Gy、V30Gy,健侧肺 Dmean、V5Gy,心脏 Dmean、V10Gy、V30Gy两组计划均相近(均 P>0.05)。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心 脏V5Gy (P=0.001),但对心 脏V5Gy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差。VMAT计划比IMRT计划明显减少治疗时间(P<0.001)和机器跳数(P<0.001)。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VMAT比IMRT在靶区剂量覆盖、均匀性和适形性,对患侧肺和健侧肺保护,以及治疗效率方面均更具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联合放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 HGG)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影响HGG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TMZ联合放疗治疗初诊HGG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治疗,患者放疗期间均同步口服TMZ,剂量为75 mg/(m2·d) ;放化疗结束后,再行TMZ辅助化疗,方案为(150~200)mg/(m2·d),连续服用5天,28天为1周期。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手术至放疗开始间隔时间、放疗技术及TMZ辅助化疗周期数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1.4月(6.6~57.5月),28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22例患者死亡;全组1、2和3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5.8%和71.8%、54.9%和44.2%及51.2%和44.2%。服用TMZ期间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并伴有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但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病理分级及辅助化疗周期数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及辅助化疗周期数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MZ联合放疗治疗初诊HGG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KPS评分、手术方式、病理分级及辅助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研究在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本研究拟探讨纳米聚合物壳聚糖-聚乙二醇1 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乙内酯-聚乙醇酸[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 000 succinate-b-poly(ε-caprolactone-ran-glycolide),CS-TPGS-b-(PCL-ran-PGA),简称CNP]包载HIF-1α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联合顺铂(cisplatin,DPP)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皮下接种CNE-2细胞建立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磷酸盐缓冲液组(Control)、单纯纳米粒组(CNP,200 μg/kg)、单纯顺铂组(DPP,100 μg/kg)、单纯纳米粒联合顺铂组(CNP 200 μg/kg+DPP 100 μg/kg)、载HIF-1α siRNA纳米粒组(CNP-siRNA,200 μg/kg)和载HIF-1α siRNA纳米粒联合顺铂组(CNP-siRNA 200μg/kg+DPP 100μg/kg)6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3d1次,共7次.干预过程中3d测量1次肿瘤体积,治疗22d后拉颈处死裸鼠,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利用蛋白质印迹与RT-PCR检测移植瘤中HIF-1α和多重耐药基因-1/P糖蛋白(multidurg resistance gene 1/P-glycoprotein,MDR-1/P-gp)基因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CNP组抑瘤率为18.32%,DPP组为37.59%,CNP-siRNA组为43.32%,CNP+ DPP组为47.64%,CNP-siRNA+ DPP组为70.21%.其中CNP-siRNA+DPP组抑瘤效果最为显著,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511,P<0.001.在HIF-1α mRNA表达上,与Control组相比,CNP组mRNA表达量为0.89±0.04,DPP组为0.99±0.02,CNP-siRNA组为0.95±0.02,CNP+ DPP组为0.35±0.04,CNP-siRNA+DPP组为0.15±0.07.CNP-siRNA+ DPP组mRNA抑制效果最为显著,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194,P<0.001.蛋白质印迹结果亦显示,CNP-siRNA+ DPP组中HIF-1α蛋白条带宽度明显低于其余各实验组,MDR-1/P-gp表达水平表现出与HIF-1α基因蛋白表达相似的实验结果.HE结果表明,CNP-siRNA+ DPP组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结论利用CNP纳米聚合物递送HIF-1α siRNA联合DDP能够有效下调肿瘤细胞HIF-1α及MDR 1/P-gp基因蛋白表达,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凋亡.新型纳米聚合物CNP作为递送siRNA的有效载体,在肿瘤基因靶向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均有原发灶病理诊断,腺癌23例、鳞癌7例、腺鳞癌1例;并经头颅增强MRI显示颅内转移灶≥3个,原发病灶已控制(包括原发病灶已切除或原发病灶虽未切除但得到药物治疗达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2个月),且无颅外转移病灶存在或颅外转移病灶得到控制≥2个月.全脑放疗DT 30 Gy,3 Gy/次,5次/周;所有患者于放疗第1天开始给予替莫唑胺口服治疗[75 mg/(m2·d)],直至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4周继续予以6周期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方案为150~200 mg/(m2·d),连续服用5 d,28 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患者性别、年龄、转移瘤个数、病理类型、有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有无伴有颅外转移病灶、RPA分级、近期疗效有无达CR以及放疗前有无认知功能损伤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放疗结束后4周复查头颅增强MRI,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74.1%(23/31),其中CR率为19.3%(6/31),PR率为54.8%(17/31).随访截止于2016年8月1日,23例患者死亡,中位无颅内进展时间1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分别为63.1%、64.5%.常见毒性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并伴有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但经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均可缓解并耐受.多因素分析显示RPA分级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放疗前认知功能是否受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IMRT)在复发性鼻咽癌中应用的剂量分布、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12例经鼻咽部活检病理证实的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采用全程IMRT,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60Gy~76.44Gy(中位剂量69.72Gy),分次量1.87Gy~2.32Gy。结果:PTV的中位体积为145.55cm3,D95均值为59.5Gy,PTV接受的平均剂量及分次剂量均值分别为68.35Gy及2.13Gy;治疗结束时近期疗效为CR6例,PR4例,总有效率为83.3%。经3~17个月(中位10.5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存活,1例出现鼻咽部再次复发,1例出现左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出现双颈、锁骨上淋巴结复发以及纵隔淋巴结、肝脏转移。治疗过程中除部分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轻度的口腔粘膜反应、粒细胞减少等,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应用有较好的局控效果,能被患者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应用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头部模体和应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头部SRT患者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头部SRS仿真模体OSMS的监测位移与Edge六维床预设位移的偏差,评估OSM...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IMRT)在复发性鼻咽癌中应用的剂量分布、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12例经鼻咽部活检病理证实的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采用全程IMRT,计划靶区(P1V)处方剂量为60Gy~76.44Gy(中位剂量69.72Gy),分次量1.87Gy~2.32Gy。结果:PTV的中位体积为145.55cm^3,D95均值为59.5Gy,PTV接受的平均剂量及分次剂量均值分别为68.35Gy及2.13Gy;治疗结束时近期疗效为CR6例,PR4例,总有效率为83.3%。经3~17个月(中位10.5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存活,1例出现鼻咽部再次复发,1例出现左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出现双颈、锁骨上淋巴结复发以及纵隔淋巴结、肝脏转移。治疗过程中除部分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轻度的口腔粘膜反应、粒细胞减少等,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应用有较好的局控效果,能被患者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GBM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40例初诊脑GBM患者给予放射治疗联合TMZ治疗,放射治疗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同步应用TMZ 75 mg·m-2·d-1,口服;放射治疗结束4周后行TMZ辅助化学治疗,TMZ 150~200 mg·m-2·d-1,口服,连续服用5 d,停药23 d,28 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对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评分、手术切除程度、手术至放射治疗开始间隔时间、放射治疗技术及TMZ辅助化学治疗周期数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6.6~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0个月,失访1例,随访率为97.5%。40例患者中,肿瘤局部进展或复发28例(70.0%),死亡26例,生存14例。本组患者1、2、3 a总生存(OS)率分别为82.5%(33/40)、30.8%(8/26)和22.7%(5/22),中位OS时间为21.0个月;本组患者1、2、3 a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2.5%(25/40)、26.1%(6/23)和22.7%(5/22),中位PFS时间为14.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rnofsky评分和TMZ辅助化学治疗周期数与患者OS率及PFS率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至放射治疗开始间隔时间、放射治疗技术与患者OS率及PFS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rnofsky评分和辅助化学治疗周期数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P<0.05,P<0.01);手术切除程度和辅助化学治疗周期数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P<0.05,P<0.01)。结论放射治疗联合TMZ治疗初诊脑GBM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Karnofsky评分、手术切除程度及辅助化学治疗周期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