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338篇
内科学   18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168篇
综合类   607篇
预防医学   218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73篇
  1篇
中国医学   218篇
肿瘤学   1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罗罗非鱼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是我国从非洲引进的热带鱼类,具有刺少肉味鲜嫩、食性广、生长快、繁殖力强、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已快速地养殖到全国各地。作者对利用地热资源人工喂养条件下的尼罗罗非鱼肉的氨基酸和肉内的粗蛋白、脂肪、维生素等成分进行分析,评估尼罗罗非鱼肉的营养价值,从营养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房按摩护理程序对纯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秀影  段红霞  贾新转 《河北医药》2008,30(11):1822-1823
近年来,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1992年我国国务院颁发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应达到80%.但实际上国内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比较低.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为了促使产妇早泌乳、多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我们根据乳房解剖原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了一套规范的产后乳房按摩护理程序,规范按摩步骤、手法、按摩时间、次数、使之形成一套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探讨其临床价值,改变以往简单局限不规范的乳房按摩.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hepatic hemodynamics and hepatic functional reserve after splenectomy and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06 to August 2007, thirty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caused by hepatitis B cirrhosis underwent splenectomy and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iarization. The PVPG (portal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 was measured by inductor continually during operation. The HAF (hepatic artery flow), PVF (portal venours flow) and hepatic arterial RI(resistant index) were measured with Doppler sonography. The EHBF(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 and ICGR15 (indocyanine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by indocyaninegreen clearanc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PVPG after laparotomy (19±4) mm Hg, ligating the splenic artery(14±4) mm Hg, splenectomy(14±3)mm Hg and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12±4) mm Hg showed a tendency to decrease progressively. The PVF decreased [from (42±14) ml/s to (16±8) ml/s] and HAF increased in compensation after operation. The EHBF increased [from (0.48±0.10) L/min to (0.56±0.10) L/min], and the ICGR15 decreased (from 23%±8% to 18%±4%)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After splenectomy and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the hepatic functional reserve improves at least in a short term notwithstanding the decrease of PVPG and PVF.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与健康人血小板功能的不同。方法 :检测 3 2例ACI患者和 18名对照组人群的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ACI患者组PAdT、PAgT、CD41、CD62p和CD63的检测值分别为 ( 3 1± 13 ) %、( 4 0± 14 ) %、( 12 3 4± 3 3 1) %、( 7 82± 2 5 9) %、( 2 1 3 4± 6 63 ) % ;对照组上述检测值分别为 ( 2 2± 9) %、( 2 7± 13 ) %、( 8 98± 2 5 0 ) %、( 4 87± 1 79) %、( 17 87± 4 45 ) %。结论 :ACI患者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 ,血小板活化与AC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多重耐药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对三种抗革兰阳性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 鉴定卡,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扩散法。结果49株多重耐药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对万古霉素、阿齐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率分别为100%、98.0%和91.8%。结论对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多重耐药的脑膜败血性黄杆菌,应考虑使用万古霉素、阿齐霉素和克林霉素等具有较高体外活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和观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X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CBAXDBA/2。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两组模型孕13 d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 d绒毛组织Bcl-2、Bax、Fas、FasL 4种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并以MBIS-2000医用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织化学测量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用平均灰度值表示。结果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Bax表达亦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5);FasL表达低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Fas和Bcl-2表达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早孕期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异常是自然流产机制之一,Bcl-2/Bax,Fas/FasL途径可能是诱导早孕期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DNA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 S1抗原与病毒 DNA的关系。方法 对 1 86例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分别进行前 S1抗原和 DNA检测 ,前 S1用酶联免疫法 ,DNA用蛋白印迹法。结果 两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95 .2 %和88.2 % ,前 S1抗原法检出率略高 (RRR>-2 5 % ) ;两法检测结果呈变量关系 (γ=0 .0 3 8,P >0 .0 5 )。结论 作为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血清学标志 ,前 S1抗原和 DNA与 HBe Ag相一致 ,与非 PCR DNA法比较 ,前 S1抗原法灵敏度稍高 ,可以作为非 PCR DNA检测法的加强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1980年开始某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固安县先后建立三个单采浆还输血球血站(以下简称采浆站)和一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采浆站,由于采浆站内的交叉污染,曾于1985年在固安县献血员中暴发丙型肝炎^[1],为探讨本县不同人群HIV感染现状,2003年9月我们对不同人群进行了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后的免疫损伤与几种主要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表达状况之间的内在规律。方法 34份移植后肝脏穿刺标本和10份正常肝脏标本,分为A(无排斥反应)组、B(轻/中度急性排斥反应)组、C(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D(慢性排斥反应/肝纤维化)组、E(对照)组。进行HSP60、HSP70、HSP90、HO—1等四种分子伴侣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图像分析。结果 B和C组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A、D、E与B、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HSP60在移植肝脏中表达降低,排斥反应发生时高;HSP70和HSP90在移植肝脏中升高。HO—1肝脏移植后升高。结论 不同种类的热休克蛋白依据自身表达的特点对移植后的免疫损伤作出反应,体现了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 1989年以来对 2 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 ,根据血管缺损及皮损情况 ,分别采用直接吻合、大隐静脉移植及小腿内侧皮瓣移植三种方法修复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7例 ,女 5例。年龄 8~ 39岁 ,平均 2 4岁。2 1例开放性损伤 ,1例闭合性损伤。锐器伤 9例 ,车祸伤 6例 ,撕脱伤 5例 ,绞扎伤 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或缺损小于 2 cm 12例 ;肱动脉缺损 7例 ;肱动脉缺损伴皮肤缺损 3例 ,皮肤缺损范围为 6 cm× 10 cm~ 8cm× 13cm。伴肱骨髁上 ,髁部骨折 4例 ,正中神经断裂 5例 ,挫伤 6例 ,尺神经断裂 1例。1例伤后 14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