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劣效性和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医疗卫生干预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对其结果的准确评价有赖于充分、准确的报告。CONSORT声明向非劣效性和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扩展是2006年提出的又一个报告规范。本文介绍非劣效性和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特殊方法学问题、实施与报告现状以及CONSORT扩展声明的清单,并对清单中的部分条目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其相关病因的研究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其中,种族与EH的关系很早就受到注意。1937年Morse等人就发现,四川省苗族和彝族人群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或只是轻微升高。1979年对普格县彝族农民的调查证实了这种观点。抽样调查发现,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和不同地区同一民族间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存在差异。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3.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在登记时无神经受累的麻风患者在联合化疗 (MDT)期间和MDT以后神经损害的发生率 ,并予以讨论。对象和方法 :本队列研究包括 1 990年 7月至 1 992年 1 2月期间在印度Karigiri医院用MDT治疗的所有新登记的麻风患者。另外 ,那些正在接受MDT(UT)或在 1 990年 6月 3 0日完成治疗后予以监测的患者也加入本队列研究。患者按Ridley Jopling标准分类 ,又进一步分为少菌型 (PB)或多菌型 (MB)。在治疗开始时 ,完成治疗时以及治疗期间和完成治疗后的3年中每 6个月对所有新登记患者进行一次评价。感觉…  相似文献   
5.
唯一一类安全有效的系统用抗滴虫药是咪唑类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甲硝唑 (灭滴灵 )。灭滴灵耐药株只在已接受过此药治疗的患者中有过报道。灭滴灵治疗妇女滴虫病失败大多是因为未按医嘱服药或从一个未得到治疗的 ,通常是无症状的男性性伴处重复感染。 2g顿服对那些依从性较差的病例有较好的结果。 7天的疗程(40 0mg或 5 0 0mg ,每日 2次 )是比较好的。也可以与阿莫西林或红霉素或另一咪唑类药如替硝唑联合用药 ,以防止灭滴灵由于阴道需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而失活的可能性。与其它感染不同 ,即使在多次咪唑类治疗以后 ,灭滴灵耐药滴虫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PV16/18蛋白表达与新疆维、汉民族头颈部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汉族和维吾尔族头颈鳞癌患者各30例癌组织中HPV16/18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汉族人群组织中HPV16/18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维族(70.0% VS 37.7%,P <0.05).维族头颈鳞癌患者癌组织中HPV16/18蛋白表达情况与吸烟史、肿瘤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 <0.05).汉族患者表达与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维族头颈鳞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HPV16/18蛋白表达情况有关均(P<0.05).汉族患者的预后与吸烟史、淋巴结转移和HPV16/18蛋白表达情况有关(均P<0.05).[结论]HPV16/18蛋白表达与新疆维、汉民族头颈部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作为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加同步三维适形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致顽固性疼痛、梗阻性黄疸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方法 放疗前2~4w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再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静脉化疗.三维适形放疗剂量45~50.4 Gy,1.8~2 Gy/次,5次/w;同步化疗选用健择(GEM) 800 mg/m2.第1、8天给药,静脉滴注30 min;放疗结束2~3w后开始序贯化疗:健择( GEM)1 000 mg/m2,第1、8、15天给药,静脉滴注30 min,28 d为1个周期,共3~4个周期.结果 术后4w7例(58.3%)胆红素及转氨酶恢复正常;治疗后临床受益反应率为75.0%(9/12);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8.9%(8/9);梗阻性黄疸缓解总有效率为75.0%.结论 PTCDD同步三维适形放、化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在缓解疼痛、解除梗阻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疗效较好,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抑制酪氨酸磷酸酶2(SHP2)活性介导DNA损伤修复对人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SHP2特异性抑制剂PHPS1(5、10、15、20μmol/L)处理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Western blot测定SHP2磷酸化水平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不同剂量放射线(2、4、6、8 Gy)处理SiH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实验分为对照组、PHPS1组、6 Gy组、PHPS1+6 Gy组,经过20μmol/L PHPS1或(和)6 Gy处理后,MTT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EdU染色检测4组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4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观察4组细胞内组蛋白H2AX磷酸化(γ-H2AX)焦点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测定4组细胞内DNA损伤修复相关途径分子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XRCC4)、重组蛋白A51(RAD51)、乳腺癌易感蛋白1(BRCA1)、p53结合蛋白1(53BP1)蛋白表达。结果 与未经PHPS处理的细胞比较,10、15、20μmol/LPH...  相似文献   
9.
中国12403例麻风复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1949~1998年用氨苯砜单疗或联合化疗后麻风患者的复发趋势和特点 .方法应用电脑对收集自中国1949~1998年的麻风复发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49~1998 年间累计复发患者12403例,累计复发率为3.28%.其中氨苯砜单疗复发11803例,复发率为 3.83%.联合化疗复发236例,复发率为0.57%.经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 .84%)显著高于初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36%).经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37%)也显著高于初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23%). 复发患者Ⅱ级畸残率及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9.9%和69.3%.结论氨苯砜单疗复发高峰出现于1959~1988年间,联合化疗复发出现于80年代末,并在未来的10~20年可能达高峰.  相似文献   
10.
HBV-M与HBV-DNA的定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Q-PCR技术检测239例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用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及含量,并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HBV-DNA拷贝数的对数为横坐标,HBV-M含量的对数为纵坐标,求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r)。结果:239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与HBV-M不同组合之间有差异,HBsAg+/HBeAg+/HBcAb+组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组,达96.33%(105/109),HBsAg+/HBeAb+/HBcAb+组为43.90%(54/123),HBsAg+/HBcAb+组为42.86%(3/7)。并且随HBsAg、HBeAg含量增高,HBV-DNA含量也增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64,r=0.536)。抗-HBs,抗-HBe及抗-HBc与HBV-DN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抗-HBe的出现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指标;HBsAg、HBeAg浓度与HBV-DN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HBsAg和HBeAg浓度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程度和抗病毒疗效的参考指标;联合采用TRFIA检测HBV-M与FQ-PCR定量检测HBV-DNA能更早的诊断HBV感染,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和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