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踝部神经阻滞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222200)朱家军我院从1989年以来,在足部手术中施行踝部神经阻滞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18岁至66岁。手术类型有:足部广泛撕裂伤行清创术3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氟醚后处理对不同年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和老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氟醚后处理组(Iso PP组)。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C组持续灌注130 min;I/R组平衡灌注10 min后缺血30 min再灌注90 min;异氟醚后处理组平衡灌注10 min缺血30 min,随后用含有1.5%异氟醚的灌注液灌注15 min,随后再灌注75 min。于平衡灌注末、再灌注30 min和90 min时记录HR、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灌注结束后,取心尖部心肌组织1 mm3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并评分,剩余心脏组织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在成年鼠中,与I/R组相比,异氟醚后处理组心肌再灌注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线粒体损伤减轻(P<0.05);在老年鼠中,与I/R组相比,异氟醚后处理组心肌再灌注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面积以及线粒体损伤程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异氟醚后处理减轻了成年老鼠的心肌再灌注损伤,而未能减轻老年鼠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JNK活化的变化,并探讨银杏总黄酮(TFG)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2)、缺血再灌注组(IR,n=30)和银杏总黄酮处理组(TFG,n=12)。采用夹闭双侧肾动静脉45min然后松开动脉夹制备肾IRI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肾组织中p-JNK的表达,并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IR组肾组织中p-JNK的表达在再灌注10 min开始升高,再灌注30 min达到高峰,再灌注1 h有所降低,再灌注24 h再次升高,同时该时段有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给予TFG处理,再灌注30 min p-JNK表达明显减弱,再灌注24 h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TFG防治肾IRI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中JNK磷酸化的程度,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后处理在成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和异氟醚后处理组(I组),每组6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于平衡灌注末及再灌注30、90 min时记录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 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ax);灌注结束后,取心尖部心肌组织1 mm3,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并评分,剩余心脏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MIS).结果 与R组比较,S组和I组心肌再灌注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MIS减小,线粒体损伤减轻(P<0.05);与S组比较,I组心肌再灌注后的心功能变差,MIS增大,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P<0.05).结论 七氟醚和异氟醚后处理在成年大鼠MIRI中均有保护作用,但七氟醚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异氟醚后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叶总黄酮(TFG)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FG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TFG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TFG50、100和200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3d。末次给药12h后模型组及TFG各组采用夹闭双侧肾动脉45min、再灌注24h制备急性肾IRI模型。采用化学方法测定各组血清SCr和BUN水平;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采用paller法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模型组SCr和BUN水平、肾小管损伤评分及AI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TFG各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肾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TFG能明显减轻肾IRI;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芬太尼在分别与丙泊酚复合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并与单纯丙泊酚麻醉进行比较,寻找适宜于人工流产麻醉的安全可行方法。方法:选择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单纯丙泊酚组,Ⅱ组布托啡诺组,Ⅲ组氟比洛芬酯组,Ⅳ组芬太尼组。观察各组术前静注丙泊酚1 min和2 min后和术毕时孕妇的BP、HR、RR、SpO2,同时观察各组麻醉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后清醒时间、丙泊酚使用总量和追加用量、清醒后1 min的VAS评分以及各组术中呼吸抑制、呛咳、呕吐等并发症。结果:Ⅱ、Ⅲ、Ⅳ组麻醉效果分级为优的例数要显著高于I组(P<0.05),清醒后1 min VAS评分,Ⅱ、Ⅲ、Ⅳ组与Ⅰ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布托啡诺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增加丙泊酚对心肌的抑制作用,在静注丙泊酚后1、2 min及术毕时的HR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减慢(P<0.01)。与单纯丙泊酚及氟比洛芬酯组比较布托啡诺组12、min时对RR减慢影响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芬太尼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术毕时各组RR已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麻醉复合用药可强化丙泊酚的镇痛作用,提高麻醉效果优良率,减轻注射痛,不延长清醒时间;布托啡诺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强化丙泊酚镇痛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但不同程度引发心率减慢、呼吸抑制和眩晕;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麻醉,在不减少丙泊酚用量的前提下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提高麻醉效果而无呼吸循环抑制等副作用,大大提高人工流产手术静脉麻醉的安全性,是较理想的人工流产手术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对呼吸、循环衰竭或需呼吸支持的患者经常需要行紧急气管插管。其中,有部分患者常因神志清醒不能忍受插管刺激或烦躁不安致插管困难。如何顺利完成急诊气管插管并保证插管患者生命安全成为麻醉工作难点之一。从2014年至今,本院对90例需行紧急气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剖宫产术后镇痛产妇乳汁、血清、尿液及新生儿尿液中镇痛药物含量,观察术后镇痛对乳汁分泌和新生儿的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足月妊娠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3组,曲马多静脉镇痛组(A组,n=34),吗啡硬膜外镇痛组(B组,n=34),空白对照组(C组,n=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测定剖宫产术后24 h产妇乳汁、血清和尿液中以及新生儿尿样中镇痛药物含量。观察产妇开始泌乳和新生儿开始睁眼时间,记录48 h新生儿哺乳次数、呼吸和心率。结果:A组术后乳汁中未能检测出曲马多含量,34例新生儿术后24 h尿样中有3例检测出曲马多,检出率仅为8.82%。B组34例产妇乳汁中有7例检测出吗啡,检出率仅为20.6%,34例新生儿尿样中有3例检测出吗啡,检出率仅为8.82%。与C组相比,A、B两组产后开奶时间、泌乳时间和哺乳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新生儿的呼吸、心率和睁眼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镇痛能促进乳汁分泌,镇痛药物吗啡和曲马多都能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的体内,但进入新生儿体内的药量甚微,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故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人工流产手术普遍应用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因丙泊酚无镇痛作用,麻醉中常与阿片类及非甾体类镇痛药复合应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对血液系统有一定的副作用,麻醉状态下及麻醉药物对此类手术术中出血量有无影响国内少见报道。本研究观察丙泊酚复合不同镇痛药物的麻醉效果以及对人工流产出血量的影响,并与无麻醉状态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