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25例PICC继发奇静脉异位的护理经验。当左侧PICC置管出现导管功能障碍,在排除其他原因后,怀疑异位至奇静脉时,通过胸部侧位片或胸部CT来确诊。及时处理继发奇静脉异位,复位成功后关注后续有无再次异位,使用腐蚀性药物前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导管退出奇静脉后继续输液,严格控制输注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关注堵管及再次异位等并发症。本组患者经处理均未发生感染、血栓、外渗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总结中等长度导管在孕晚期期待疗法患者中应用的循证依据及护理经验。循证依据显示,中等长度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成本低、无需X线检查定位等优点。置管前由专科人员置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肢体静脉;置管后合理压迫穿刺点,带管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采用标准冲封管技术,尽早握拳运动。58例患者顺利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完成期待疗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曹秀珠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67-356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附件炎患者8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生素)治疗,试验组给予中西药(抗生素、中药灌肠)联合治疗。结果 2组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试验组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而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总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置管前进行系统评估;置管时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不宜置入过深;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定位;监测起搏器功能。导管留置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导管安全留置52 d,患者拔管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导管堵管的影响因素。 结果 24.07%患者发生了导管堵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堵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伴有导管脱出、首次置管、经常行走以及导管类型为耐高压材质(均P<0.05)。 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发生率较高,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关注导管堵管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或相关健康教育,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PICC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导管头端和PICC置管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导管头端的卫生经济学效果。方法 方便抽样选取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247例,按不同院区使用不同的定位方法确定分组,胸部X线摄片定位组130例,腔内心电图定位组117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两种方法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两种定位方法的效果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将两种定位方法未出现原发异位的比例、完成置管操作总时间、患者满意度、操作者满意度4类指标换算成一个综合效果指标作为总效果的代表值。结果 胸部X线摄片定位组平均成本为(3 022.34±61.95)元,腔内心电图定位组平均成本为(2 974.96±37.74)元,t=-7.162,P<0.001。腔内心电图定位组置管效果中的导管未发生原发异位比例、操作者满意度达标比例、完成置管操作总时间达标比例优于胸部X线摄片定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组综合效果指标为1.07,胸部X线摄片定位组综合效果指标为0.93。腔内心电图定位组成本效果比为2 780.34,胸部X线摄片定位组成本效果比为3 249.83。结论 PICC置管采用腔内心电图...  相似文献   
7.
PICC相关心律失常指PICC置管时或导管使用时或拔除导管时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表现,本文对PICC相关心律失常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相关并发症的关注以及鉴别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等长度静脉导管通过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穿刺置入,可留置1~4周[1]。相关研究显示,穿刺点渗血是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24%~8.33%[2,3]。穿刺点渗血导致局部皮肤潮湿,影响敷贴固定效果,容易引发导管滑脱,同时血液是细菌的最佳培养基,增加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风险。目前,关于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穿刺点渗血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因此本次研究基于某三级医院真实世界数据调查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穿刺点渗血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相关预防措施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10.
总结12例经上臂置入PICC发生体内部分破损的观察与处置。PICC置管期间动态评估导管状况,重视患者的主诉,早期识别体内导管破损;及时处理药物外渗,酌情进行导管修复或拔管,加强与医生及患者的沟通交流,避免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