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年冠心病患者踝臂指数和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踝臂指数(ABI)和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8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ABI分组,A组ABI≤0.9,B组ABI>0.9,同时测量2组的心脏结构指标:左心房直径(LAD)、左心室舒张期直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F斜率。结果A、B2组比较,年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LAD、LVDD、LVPW和EF斜率均无显著性差异。FS和EF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ABI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对其预后的判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卒中防治中心静脉溶栓后转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41例AIS-LV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组16例(39.0%)。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低、卒中症状发作至卒中防治中心就诊时间(ODT)长以及卒中防治中心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长,均为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前NIHSS评分、ASPECTS、ODT、DPT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验性偏头痛大鼠副交感神经蝶腭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n=6)。实验组为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建立的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照组仅作手术而不刺激三叉神经节。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蝶腭神经节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蝶腭神经节内V1P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蝶腭神经节内均有NOS和VIP阳性神经元,但实验组NOS和VIP阳性神经元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可以通过三叉-副交感神经反射系统,显著升高蝶腭神经节中NOS和VIP神经元的数目。偏头痛发病过程中脑膜及颅内大血管的剧烈扩张很可能与蝶腭神经节中NOS和VIP神经元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行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比较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 结果本组共纳入11例患者,均为单支架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进行补救,9例(81.8%)患者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3级),2例患者再通失败。4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本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的中位数[12(2,20)分]较术前[16(8,21)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随访90 d,2例患者死亡(mRs 6分),3例患者严重残疾(mRs 5分),1例患者重度残疾(mRs 4分),1例患者中等残疾(mRs 3分),4例患者良好(mRs≤2分)。 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难治性颅内大血管分叉处急性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单支架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警模型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146例超时间窗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警模型对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48例(32.9%)出现颅内出血。与非出血组比较,出血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P < 0.001)、支架取栓次数更多(P=0.049)、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更低(P < 0.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NIHSS评分(P=0.001)和低ASPECT评分(P < 0.001)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颅内出血风险值=-0.535+0.130×NIHSS评分-0.597×ASPECT评分。模型预测取栓后颅内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5、0.854和0.837。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基线ASPECT评分是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可为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的临床观察和出血转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0例青年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ALVOS的病因及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根据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者(mRS评分>2分),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基线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40例患者,其中男32例(80.0%),女8例(20.0%),年龄41.5(36.0, 44.0)岁。按照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进行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18例(45.0%),心源性栓塞(CE)型12例(30.0%),其他原因(SOE)型8例(20.0%),不明原因(SUE)型2例(5.0%)。38例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2例再通失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出院时NIHSS评分为2.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24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发病后6~24 h内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国际准则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评估LVEF,LVEF < 50%即定义为LVS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6分定义为不良功能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VSD与90 d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共计纳入了107例患者,其中26例(24.3%)术后出现了LVSD。多因素分析显示,LVSD(OR = 4.206,95%CI:1.357~13.035,P = 0.01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234,95%CI:1.114~1.367,P < 0.001)、再灌注不良(mTICI 0~2a) (OR = 4.388,95%CI:1.373~14.023,P = 0.013)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 = 1.081,95%CI:1.005~1.161,P = 0.035)、LVSD (OR = 3.783,95%CI:1.029~13.911,P =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109,95%CI:1.026~1.198,P = 0.009)是9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VSD与6~24 h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 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连续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欠佳(mRS评分3~6)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患者预后因素。结果 共有34例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平均(19.1±8.9)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平均(182.3±81.3) min。4例(11.8%)患者取栓前接受静脉溶栓治疗。29 例(85.3%)患者闭塞血管获得成功再通。术后4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11例(32.4%)患者获90 d良好预后。90 d预后不佳更常见于合并冠心病患者(56.5%对9.1%,χ2=6.911,P=0.01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0.08,95%CI=0.01~0.08,P=0.031)。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冠心病可能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