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眶隔脂肪异位游离移植矫正眶鼻沟凹陷的睑袋美容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一种用切除的眶隔脂肪异位游离移植以矫正眶鼻沟凹陷的睑袋美容方法 .方法 在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分离,于眶下缘打开眶隔,去除多余的眶隔脂肪,折叠加强眶隔后,将去除的眶隔内脂肪重新回填于眶隔外,用于修复眶鼻沟的凹陷畸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用此术式共诊治睑袋患者135例.结果 本组患者共135例,获随访1~12个月,术后异位游离移植的脂肪存活率高,下睑外形饱满,眶鼻沟存在的凹陷有明显改善.结论 本方法 是一种矫治睑袋的有效方法 ,适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于伴有下眶缘眶鼻沟凹陷的睑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前,瘢痕的研究多限于瘢痕的生成机制及瘢痕的防治。对作为修复材料的研究尚较少报道。瘢痕组织在美容整形手术中可视为宝贵的自体材料巧为利用.我们用术区局部瘢痕组织行乳头再造术2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瘢痕隐蔽、适用于各型内眦赘皮的矫正都可获得较好效果的手术方法。方法依据近年来对于内眦赘皮病理解剖结构研究,认为内眦赘皮主要是由于上下睑眼轮匝肌于内眦韧带起始部位的错位,并影响皮肤的形态所形成,而并非是单纯的皮肤多余。以此研究成果为指导,设计了松解内眦皮肤与眼轮匝肌的粘连以及矫正内眦部位眼轮匝肌错位的矫治术式,即皮瓣松解加眼轮匝肌离断法。结果共矫治内眦赘皮57例,术后内眦部形态美观,眼裂增宽,瘢痕不明显,患者和医者都较满意。结论所设计术式适应范围较广,对矫治各型内眦赘皮皆能适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谢乐  伍大华  曹思佳  彭舟 《中医学报》2019,34(9):1850-1854
中风痉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为患,如风邪外袭、风挟寒邪、风热外袭、风毒侵袭四肢等均可导致中风痉挛;正虚邪中,如体虚邪中、肝虚邪中、血虚风中等可发为中风痉挛;正虚失养,主要表现为血虚不能滋养筋脉,筋脉挛缩,产生痉挛;内生寒热,寒则血液凝滞不畅,热则火盛煎熬血液,从而导致筋脉挛急;痰浊阻滞,如痰邪内生,阻滞经络,导致筋脉失养,也可引起中风后肢体痉挛。治疗方法主要有祛风散邪、扶正祛邪、扶正养筋等。此外,食疗法、外洗法、外熨法等也可用于治疗中风痉挛。  相似文献   
5.
6.
骨蜡致下颌角磨削术后继发脓肿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通过外科手术来改善自己的外貌,下颌角磨削术也已经成为各大小美容医院的常规项目而大量开展,也有越来越多关于下颌角整形的手术的新术式论文发表,然而对于一些术后并发症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我院最近接诊了两例下颌角磨削术后继发脓肿的患者,其病例资料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谢乐  伍大华  曹思佳  刘涵 《中医药导报》2021,27(1):163-166,170
目的:分析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对收集到的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20.0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历代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温阳祛风、息风通络、养血活血等。结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发散风寒药为主,辅以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上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同期矫治上睑皮肤松弛的可行性及其设计要点方法:在术前估测拟祛除松弛皮肤的量及重睑线的位置,沿上睑缘上方1-1.5mm刀刃平行睫毛方向斜上切开上睑皮肤,向上分离至睑板上方,切除多余皮肤,在原设计基础上微调重睑线,并适量切除重睑线下方的眼轮匝肌,将提上睑肌腱膜或睑板与真皮层固定缝合3-5点,形成重睑褶皱,最后缝合切口。结果: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用此术式共行上睑皮肤松弛患者的重睑成形术57例,术后上睑皮肤松弛均得以矫正,重睑形态关观,瘢痕隐蔽,求美者满意率高。结论: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对上睑皮肤松弛的求美者能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且具有切口痕迹隐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深入中医典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名、病位进行探源溯流,分类整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古代名称有瘫风、偏枯、拘挛、挛急等,现代名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简便起见,可简称为"中风痉挛"。中风痉挛的病位在于筋、肝以及肝之经、阳明经、机关等,以筋与肝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搜集1979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数据库,SPSS 20.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7篇,涉及方68首,药物129味,用药总频次为1 078次。得到累计使用频次大于75%的高频药物28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芍,最主要使用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及补血药,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基本病机可以分为阴血亏虚、络脉瘀阻,气血亏虚、络脉瘀阻,血虚筋脉失养3大类,白芍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主要药物,木瓜、伸筋草、鸡血藤为对症治疗痉挛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