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肉瘤临床上罕见,有报道仅占肺部肿瘤的0.3%。本院胸心外科自1990年至今共收治肺部恶性肿瘤482例,仅发现1例肺癌肉瘤,现一并综合国内外献报道的病例进行相关分析与讨论,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取得成功以来,由于该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目前已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本法治疗患者多为儿童,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40岁以上尤为少见[1].我院于1998年3月收治1例年龄为47岁患者,采用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肺移植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等终末期良性肺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共完成4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26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6例,慢阻肺5例,矽肺、双肺弥漫性淋巴管平滑肌瘤和原发性肺高压各1例.ECMO支持下完成手术3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2例,无体外支持下完成2例.结果 术后30天内死亡4例(10%),主要原因是术中大量出血、移植肺早期失功能和由此而继发的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2 ~ 66个月,平均37个月,总l、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 (26/40)、55.0%(22/40)、42.5%(17/40).影响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随着经验的积累,近6年手术无术后30天内死亡,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3%(25/30)和70.0%(21/30).结论 双肺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呼吸衰竭的手段安全、有效.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实验用ST.ThomasⅠ号液(Ⅰ组,K+20mmol/L,n=6)和改良Colins液(Ⅱ组,K+115mmol/L,n=6)灌注猪心并保存于4℃该液中,观察其对不同保存时间心血管形态学变化。方法分别于灌注后即时、4h、6h、7h和保存4h、5h后离体心脏再灌注复苏30min~52min后,行冠脉墨汁灌注、取心室肌组织学切片,电脑图象分析心肌微血管密度(vasculardensity,VD)、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示在保存及再灌注复苏各时点中,Ⅰ组VD468.7±73.22μm3(P<0.001)始终高于Ⅱ组243.54±3.22μm3,灌心停液和保存末及再灌注后Ⅰ组、Ⅱ组均有水肿,Ⅱ组更重。超微结构观察,保存末线粒体等结构组间无明显差异,再灌注后两组血管内皮水肿减轻,二组细胞核形态、线粒体水肿、糖元颗粒减少、闰盘间隙增大等改变均轻于Ⅱ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无不可逆损害。结论高钾对心肌微血管形态、心脏水肿、超微结构均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20岁。身高150cm,体重38kg。反复气急、双侧气胸2年余、加重半年多,于2002年10月7日入院。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经活检确诊为双肺弥漫性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但无有效治疗措施。入院时神志清楚,面罩及鼻导管双路供氧,氧流量6L/min以上,口唇甲床仍紫绀,双肺呼吸音低,心率110次/min,下肢肌肉已显萎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2例受者在第1侧肺植入后恢复通气和灌注,再作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6例在第1侧肺植入后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再完成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1例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同时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结果前2例患者术中出现严重的移植肺水肿,术后仅生存12和36h。使用ECMO的6例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关,术后移植肺氧合良好,拔除口插管时间为36~72h,平均为48h,其中4例患者顺利恢复出院,最长已生存16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大咯血,1例术后3周死于肾功能衰竭。使用CPB的1例患者术中死于大量渗血和严重的酸中毒。结论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指征较广,但手术风险大;使用ECMO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腹行Heller术联合改良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5例,均经腹行Heller术联合改良Dor术治疗,其中20例术前及术后均行食管测压检查及24h食管pH监测,对术前及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及24h内食管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0时间、pH <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例仍有吞咽困难,其余34例症状明显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食管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LESP值(10.22±8.91) mmHg较术前(30.81 ±6.63) mm Hg明显下降(t=20.185,P=0.008).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0时间、pH <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0、2.335、2.829、2.139,P值分别为0.022、0.019、0.036、0.040).随访32例(91.4%,32/35),其中症状消失24例(75.0%,24/32),改善8例(25.0%,8/32);术前经24h食管下端pH监测证实其中4例(20.0%,4/20)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Heller术联合改良Dor术除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外,还能有效防止术后可能带来的胃食管反流,且手术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高龄肺癌患者袖状与全肺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接受支气管袖状切除与全肺切除的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78例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支气管袖状切除手术55例(袖状切除组),接受全肺切除手术23例(全肺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袖状切除组患者术后气管镜吸痰次数显著多于全肺切除组(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呼吸道和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式的选择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术前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是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对于高龄肺癌患者,支气管袖状切除与全肺切除两种术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术后更需重视气道管理;术前肺功能差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St.ThomasI号液(I组)和改良Collins液(Ⅱ组)作为心停跳冲洗液保存成年猪心4 ̄6小时,离体再灌注复苏,测试心功能和代谢(MVO2)及冠状动脉阻力指数(CRI)。结果表明MVO2在再灌注15和60分钟时I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说明在相同条件下,I组能摄取更多的氧;Ⅱ组CRI始终高于I组,在再灌注1和15分钟差别显著(P〈0.05);心功能指标MCI,MSVI I组均优于Ⅱ  相似文献   
10.
冷浸泡法保存成年猪心2.50~6.08h,利用体外循环装置使11个心脏离体复苏并测试心功能。在心脏复苏前用温血心停搏液灌注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在灌注温血心停搏液时,心脏无电机械活动,MVO2为1.50±0.93%。11个离体心脏经灌注氧合血后7个自动复跳,4个需电击除颤。测试心输出量为1500~4250ml/min,平均2725±875ml/min;其中1个心脏保存6.08h,心输出量为4200ml/min。2个保存心脏的组织学表明除心肌纤维及其间隙轻度水肿外,无不可逆病损。单纯冷浸泡法保存心脏其安全时限一般为4h。本实验采用温血心停搏液灌注法,延长保存期至6h,心肌组织学损害轻。复苏后心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