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006年10月14日,重庆南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该市鸣玉镇中学发生感染性腹泻爆发疫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细菌性痢疾爆发。为了解此次疫情的爆发原因,笔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易娟 《妇幼护理》2024,4(4):881-883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变应原的分布特点。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本院 200 例哮喘患儿接受皮肤点刺试验。分析 变应原种类分布以及年龄、性别和季节变应原分布特点。结果 粉尘螨、蟑螂变应原占比较高,分别是 82.50%与 81.00%。其他 变应原包括猫毛发皮屑、狗毛发皮屑、柳树花粉、黑曲霉、艾蒿和香烟。男性变应原阳性率较女性更高(P<0.05)。随着年龄 的增加,变应原阳性率越来越低。结论 哮喘儿童变应原以粉尘螨、蟑螂为主。男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于女性。变应原阳性率随 着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砷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As2O3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As2O3损伤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FITC,Annexin-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bcl-2表达水平。结果1—50μmol/L As2O3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随着As2O3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4、48、72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74、4.81和3.19μmol/L。经10μmol/L As2O3处理的淋巴细胞出现细胞体积缩小、胞质浓缩、染色质聚集、固缩、沿核膜内侧分布呈新月形等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性形态改变;2.0-10.0μmol/L As2O3可显著降低淋巴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As2O3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bcl-2表达而诱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的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5—2020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 777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2 210名、女性567名,年龄17~69(27.6±6.8)岁,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5组:17~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9岁。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制备受检者的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应用全自动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每名受检者的100个淋巴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分析,统计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无着丝粒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微核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受检者年龄与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2 777名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率为(0.072±0.005)%、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为(0.016±0.002)%、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为(0.068±0.005)%、微核率为(0.43±0.01)‰、微核细胞率为(0.40±0.01)‰、淋巴细胞转化率为(85.07±3.16)%。各年龄组间染色体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以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93、0.931、0.691,Z=?0.929~?0.059,均P>0.05)。与17~20岁年龄组相比,其余各年龄组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均较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81~?2.510,F=4.922~52.860,均P<0.05);受检者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0.168,均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7,P<0.001);21~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以及17~20岁年龄组、21~3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6~?3.516,F=6.947、14.563,均P<0.01)。 结论 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未超过国内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的本底水平范围,但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Touch-down PCR/RFLP的方法检测UGT1A9C-2152T突变,建立PCR/RFLP的方法检测UGT2B7G211T突变,确定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突变频率。方法:采用Touch-down PCR/RFLP方法,对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男性志愿者进行UGT1A9C-2152T的基因分型。采用PCR/RFLP方法,对363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志愿者(其中男性263名、女性100名)进行UGT2B7 G211T的基因分型。结果:在100名中国汉族男性受试者中,末发现UGT1A9C-2152T的突变,与亚洲人通过测序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在363名汉族受试者中,UGT2B7G211T突变发生频率为0.158,与日本人通过测序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28和0.110,男性的突变频率比女性高(χ^2=6.784,P=0.034)。结论:用PCR/RFLP的方法对UGT2B7 G211T突变分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样本人群的基因检测。UGT2B7G211T突变在中国汉族人中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易娟  张志强 《职业与健康》2007,23(22):2044-2045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确立该指标在诊断不同乙肝病毒(HBV)免疫标志物表型中的意义。第1种表型:HBsAg( )、HBeAg( )、抗-HBc( )(1,3,5),第2种表型:HBsAg( )、抗-HBe( )、抗-HBc( )(1,4,5),第3种表型:HBsAg( ),抗-HBc( )(1,5)。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临床肝炎患者进行血清TB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 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 IL)检测分析。结果411例3种表型肝炎患者TBA检出率分别36.5%,23.7%,27.3%。当ALT活力不高或正常时,肝炎患者的TBA检出率为20%。结论TB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ALT、AST、TB IL、DB IL的阳性检出率,TBA测定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沙市星级宾馆女性性工作者性传播感染(STIs)知识掌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在性工作者中开展性传播感染相关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级等概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长沙市芙蓉区两个星级宾馆作为研究现场,用自编问卷对女性性工作者样本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社会人口学特征、STIs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结果164名女性性工作者调查时的平均年龄为(22.0±3.1)岁;平均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年限为(10.4±1.8)年;从业时间中位数7个月;开始从业年龄中位数为21.0岁;初次性行为年龄中位数为18.0岁。STIs防治知识条目总分为25分,女性性工作者STIs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15.1±3.6)分,影响女性性工作者知识掌握的因素为初次性行为年龄和开始从业年龄。结论女性性工作者对性传播感染,特别是症状相关认知有待提高。在开展STIs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时应更关注女性性工作者中开始从业年龄和初次性行为年龄小的亚人群。  相似文献   
9.
易娟  陈静  孙静  魏虎来 《中华医学杂志》2004,89(1):1741-174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resistance, proportion of leukemia stem cells (LSC) and expression of P-glycoprotein (P-gp) and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in drug-sensitive and multidrug-resistant leukemia cell population. Methods The multidrug-resistant leukemia K562/ADM cell and its parental K562 cell were used as the model cells. The drug sensitivity was tested with a MTI" assay. Flow cytometr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immunophenotype of stem celia and the expression of P-gp and BCRP. The serf-renewal and proliferating potential were examined with methylcellulose colony-formlng unit assay. Results K562/ADM cell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adriamycin, daunorubincin and etoposide. The amount of CD34+, CD123+ and CD34+ CD38- cells in K562/ADM cell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K562 cells, and the proportion of CD34+ CD38-CD123+ cells(LSC) in K562/ADM cells was (5.23 ± 0. 21) % versus (1.27 ± 0. 17) % in K562 cells, which was 4. 12-fold higher than that in K562 cells. Both P-gp and BCRP were overexpressed in K562/ADM cells relative to K562 cells, and the K562/ADM cells co-expressing P-gp and BCRP were 11.25-fold higher over K562 cells. The proportion of CD34+ CD38- CD123+BCRP+ and CD34+ CD38- P-gp+ BCRP+cells in K562/ADM cells were (4. 13±0.40)% and (5. 80 ± 1.19)%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3.66- and 11. 37-fold higher than the same cells in K562 cells [(1.13 ± 0. 15) % and (0. 51 ± 0. 01) %]. Furthermore, drug-resistant K562/ADM cells displayed 4. 17-time greater colony-forming ability over the parent K562 cell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LSCs in K562/ADM cells. Conclusions The ABC transporters-overexpressing LSC population exists in drug-resistant leukemic K562/ADM cells relative to drug-sensitive K562 cells, and the drug-resistant LSCs may be the source of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of leukemia.  相似文献   
10.
易娟  邓慧君  曹进 《营养学报》2007,29(6):582-586
目的:比较绿茶多酚(GTP)和红茶多酚(BTP)抗肥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饲料+GTP组,高脂饲料+BTP组,高脂饲料组,定期检测体重,喂饲3个月后,观察脂肪组织和血脂水平变化,并提取附睾脂肪组织,应用RT-PCR技术观察与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pref-1,aP2,TNF-α,瘦素,PPAR-γ,C/EBP-α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GTP和BTP均能明显降低体重,减少脂肪。同时,GTP和BTP均能显著地抑制脂肪细胞特殊标记物aP2,TNF-α,瘦素,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此外,GTP还上调前脂肪细胞标记物pref-1,且下调转录因子PPAR-γ。结论:GTP和BTP均可通过调节与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逆转脂肪细胞的分化,达到抗肥胖的作用,且GTP抗肥胖作用强于B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