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患者女,61岁,因发作性双眼向左侧凝视,颈部及左侧肢体抽搐4d,于2004年10月10日11时入院。4d前患者活动中无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抽搐,头扭向左侧,双眼向左侧凝视,当时神志清楚,不能说话,但事后能回忆,无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上述症状发作2min后自行缓解,此后上述症状每日发作2~4次且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入院前1d查头颅CT未见异常,随机血糖26.0mmol/L。今晨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持续约1h。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7年,未规律用药及控制饮食。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 H(1mm Hg=0.133kPa),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空腹血糖19.6mmo…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疽生肌膏与鱼石脂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0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成 2组,均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清疽生肌膏与对照组鱼石脂软膏进行临床观察,每日换药一次, 10d为一个观察期,每个观察期进行创面照相,用米尺测量溃口的缩小、扩大及深度,以研究创面腐烂组织清除情况,创面肉芽上皮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及截肢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 88%与 20%(P<0.001),无效率 6%与 46%(P<0.001),总有效率 94%与 36%(P<0.001),截肢率 2%与 18%(P<0.001),观察期 4.3± 2.8与 4.8± 1.9(P>0.05).结论清疽生肌膏治疗糖尿病足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截肢致残,并避免了愈后疤痕的形成,减少了足部功能障碍的发生,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楼皂苷Ⅶ(PPⅦ)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cSCC A431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构建cSCC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PⅦ0.5、1、2 mg/kg组、氟尿嘧啶(5-FU)10 mg/kg组,每组5只.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  相似文献   
4.
5.
时洁  钱先 《江苏中医药》2016,48(1):42-44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上常合并焦虑症状,两者常相互联系,在病因上以阴血亏虚为主因,而病理性质虚实错杂,以肝脾阴虚为主,运用中医理论分别就干燥综合征与焦虑症的关系以及阴血亏虚导致两病的机理进行阐述。治疗上可以运用津血同源理论,通过酸甘柔润,生津养血之法,使脾健运,阴得复,津血生化有源,减轻患者的干燥症状及焦虑情绪,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低压性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低压性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18例正常人和20例经针刺治疗前后的低压性青光眼(LTG)的眼动脉(OA)、视黄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短动脉(SPCA)、血流速度的收缩期峰值(Vmax)、舒张期未值(Vmin)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LTG组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液速度低于正常人组(P〈0.05);PI及PT均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实验性视网膜脱离中蛋白激酶C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对实验性视网脱离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aC,PKC)活性的影响。方法 56只实验性单眼视网膜脱离家免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分4个小组,每小组7只家免,每只家兔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眼。在发生视网膜脱离并接受针刺治疗后的1周、2周、3周和4周分别取视网膜脱离部位的视网膜组织和对照眼相应部位的组织匀浆,进行视网膜PKC活性检测。结果 视网膜部离后的不同时期内视网膜部  相似文献   
8.
9.
时洁  耿晓康 《实用癌症杂志》2017,(11):1797-180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CD34+前体造血细胞在细胞毒药物盐酸吉西他滨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情况及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用盐酸吉西他滨(终末浓度为10μg/ml)诱导CD34+细胞凋亡,检测诱导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提取细胞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药物诱导前后的CD34+细胞在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 80份骨髓样本CD34阳性率为(6.06±1.61)%;TNM分期不同的患者样本间CD3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磁珠法分选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的纯度为(88.63±7.29)%;CD34+细胞在经过盐酸吉西他滨诱导0 h、4 h、8 h、12 h后,凋亡率分别为(5±1.37)%、(18±4.76)%、(39±8.15)%、(56±9.64)%,各时间点细胞的凋亡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骨髓CD34+细胞在盐酸吉西他滨诱导凋亡0 h与诱导12 h后相比,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有13种,其中9种基因表达是升高的,4种基因表达降低.结论 盐酸吉西他滨可以诱导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前体CD34+细胞发生凋亡,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上升;DNA损伤修复系统中,部分基因表达水平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针刺治疗对角膜组织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制作兔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测定针刺治疗后角膜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胶原酶活性。结果表明,针刺联合抗生索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活性胶原酶生成。结论:针刺治疗能够影响角膜组织胶原酶的活性,联合抗生素应用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