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0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抗血吸虫成虫抗原的多克隆抗体为捕捉抗体,抗虫卵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G2为标记抗体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对慢性血吸虫病的阳性率为95.4%;检测正常人血清222份,11例假阳性,对17例肺吸虫病人和40例其他寄生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1.7%和2.5%;检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622名和低感染区人群1099名,阳性率分别为22.5%和4.6%。对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雷米芬太尼是一种具有独特药物动力学特性的μ受体激动药,其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术后苏醒快.本文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多胺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疟原虫的多胺代谢与咯萘啶(PND)抗药性的关系。方法: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PS)和由该株培育的中抗PND品系(PRA)及高抗PND品系(PRB)的昆明株小鼠于腹腔接种(ip)后d7取血,经薄层层析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RBC、PS、PRA和PRB感染RBC的丁二胺(PTC)、精脒(SPD)和精胺(SPM)量。另有感染PS和PRB的小鼠于ip后d6分别1次灌胃(ig)PND5mg/kg和10mg/kg,d7取血,按上述方法测定给药后感染RBC的多胺量,并与不给药组比较。结果:PS感染RBC的多胺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疟原虫的正常RBC,而感染PRA和PRB的RBC多胺量又显著高于PS感染RBC,且多胺量的增高与抗性程度有关。经PND治疗后PS感染RBC的SPD和SPM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而PRB感染RBC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伯氏疟原虫对PND的抗药性与其多胺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基本控制地区7岁以上的人群共847名为检测对象,应用抗日本血吸虫CCA单克隆抗体ⅢD10建立的Det-ELIS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CAg),ELISA和IHA检测循环抗体(CAb)。结果CAg的阳性检出率为3.19%,ELISA和IHA检测CA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6%和9.45%,两者的检出车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Ag与CAb(ELISA和IHA检测)的联合检出率分别为6.85%和10.51%,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阐明埃及血吸虫、钩虫感染与贫血、肝、脾肿大的关系,以及了解大规模治疗儿童埃及血吸虫、钩虫感染中最适宜的药物疗法,作者于1986年2~11月间,在肯尼亚Coast省的一个埃及血吸虫、钩虫、疟疾流行区的3所小学内,用敌百虫(MT)和吡喹酮(PR)单剂治疗312例6~17岁儿童,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创建的金标免疫渗滤法肺吸虫抗体快速检测新方法(Pw-DIGF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与ELISA相比,且操作简易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有较好的临床辅助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为了了解浙江省奉化市山区人群感染情况,我们应用Pw-DIGFA对剡溪上游东岙村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咯荼啶(咯)/磺胺多辛(磺)/乙胺嘧啶(乙)伍用时,明显延缓伯氏疟原虫对咯或三药产生抗性,不增加咯的毒性。为探讨三药伍用的合理剂量方案,1986~1990年,在海南省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先后伍用咯/磺/乙4种不同剂量,治疗观察恶性疟274例,结果如下: (1)咯500/磺1009/乙50mg顿服,治疗142例,平均退热时间30.1±15.1~46.3±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先后对氯喹和喹哌等药产生了抗性,问题日趋严重,给抗疟带来新的困难。为探讨抗药性疟疾的防治方案,1986年以来,我们在海南省东(陵水)、西(昌江)、南(三亚)部3个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先后联用咯荼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单剂治疗现症恶性疟200余例,均获得满意的疗效。1989年复在陵水县吊罗山地区,按体内抗性测定要求进行了治疗观察,并以喹派和氯喹作平行对照,  相似文献   
9.
施晓华 《新医学》1990,21(2):89-91
自1959年首次在拉丁美洲发现抗氯喹恶性疟以来,抗药性疟原虫在世界各地相继报道,并且恶性疟原虫对其它抗疟药如乙胺嘧啶和法西达(fansidar)也有抗药性发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专家学者曾多次倡导联合使用抗疟药。现有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蒿甲醚5天和7天疗法治疗重症恶性疟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实验在泰国曼谷热带病医院进行,共收治28例泰国男性重症恶性疟患者,年龄15—65岁,体重45—75kg,无抗疟药治疗史及合并其它全身性疾病,入院前尿试验检测抗疟药均为阴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13例,为蒿甲醚5天疗法组,首剂肌注蒿甲醚3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给药4天;另1组15例,为蒿甲醚7天疗法组,首剂肌注蒿甲醚160mg,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