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施凯舜  潘发愤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1):1437-1438
目的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原因仍未明确16例,占12.31%。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伤寒感染尤为高发,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物[2].然而,有关替比夫定(ld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在肝功能改善、病毒抑制以及症状缓解等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Dusp9介导的肝脏ASK1-JNKp38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及造模组50只.造模组予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饲料复合高糖饮水诱导10周,正常组同期予正常饲料喂养.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SK1抑制剂组和当归芍药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分别每日灌胃给予1.29、2.58、5.16 g/kg体质量的药液,ASK1抑制剂组每日灌胃给予30 mg/kg体质量ASK1抑制剂,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以等量饮用水灌胃,连续6周,此期间各组继续给予相应饲料及饮水.实验第16周末,各组小鼠腹腔注射麻醉后取肝组织,采用PCR检测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组织Dusp9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Dusp9、p-ASK1、p-JNK以及p-p38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p-ASK1、p-JNK、p-p38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呈现剂量依赖性.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p-ASK1、p-JN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中、高剂量组p-p3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高剂量组p-ASK1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剂量组(P<0.01);随着剂量升高,p-JNK表达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中剂量组p-p3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可通过Dusp9介导的肝脏ASK1-JNKp38信号通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此通路可能是当归芍药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完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24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手足口病组(普通组)和重症手足口病组(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44例患儿中,重症手足口病58例,发生率2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意识障碍、抽搐、精神差、颈抵抗、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及以上>3天、外周血白细胞>12×109/L以及血糖>9mmol/L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3天以及血糖>9mmol/L等5项指标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性相关因素,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结论对于年龄<3岁且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高热手足口病患儿需重视其病情,及早发现及正确治疗干预对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HBV基因型与患者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HBV基因序列分析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4+、CD8+和NK细胞。结果①164例CHB患者基因分型:B基因型117例,C基因型42例,B+C基因型5例,B基因型感染率71.34%。②B、C基因型外周血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均下降,其中B基因型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施凯舜  施维群 《吉林医学》2012,33(24):5194-5195
目的:探讨HBsAg与HBV-DNA阳性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的孕妇191例,将191例孕妇分为感染组(病例组)和未感染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191例孕妇中,发生宫内感染1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8.9%(17/191)。单因素分析发现产程、HbeAg定量、孕期HBIG应用、HBV-DNA定量是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HBV-DNA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独立性相关因素(P<0.05),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结论:HBsAg与HBV-DNA阳性孕妇及早发现及正确治疗干预对于降低HBV宫内感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凯舜  潘发愤 《浙江医学》2008,30(2):199-202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假单胞菌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目前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细菌的重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其耐药性及耐药水平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耐药菌之一。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情况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分布。方法对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等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进一步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64株作为受试株,进行耐药机制表型初筛试验及基因检测。结果 IRPA共64株,占42.6%,其中9株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阳性,占试验菌株的14.06%,4株携带VIM基因和3株携带IMP基因,其他为阴性结果;17株主动外排表型筛选阳性,5株同时检测出oprM、mexB基因、有9株仅扩增出oprM基因而没有mexB基因、有3株未扩增出外排基因;oprD2基因缺失共11株,占17.19%。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金属酶的产生;主动外排的过度表达;孔道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对控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各型肝病活动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1×105拷贝/毫升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乙肝、3例乙肝肝硬化),于妊娠早期(12例)、中期(7例)、晚期(28例)在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服用LDT,600mg,1次/天,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分娩前后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HBV母婴阻断率、婴幼儿发育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7例接受LDT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前HBV DNA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9.4%和17.0%,ALT复常率为87.2%;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所有新生儿7个月时检测HBsAg、HBeAg均阴性,并可测得抗-HBs,HBV母婴阻断率达100%;对新生儿经7个月以上随访,均发育正常;母亲分娩后继续治疗,病情稳定。结论 LDT能快速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有效地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未见婴幼儿发育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施凯舜  徐峥  岳跃兵  黄洁 《浙江医学》2023,45(19):2036-2040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葛根素高剂量[0.8 g/(kg·d)]组、葛根素中剂量[0.6 g/(kg·d)]组、葛根素低剂量[0.4 g/(kg·d)]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予以高反式脂肪酸高果糖饲料和复合高糖饮水诱导10周形成NAFL小鼠模型,葛根素处理各组均给予相应浓度的葛根素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继续饲养6周后处死小鼠并切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5组小鼠脂肪代谢途径关键酶[脂肪酸合酶(FAS)、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糖异生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K)]等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各剂量组FAS、SCD-1均显著低表达(均P&...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