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跟随王庆国教授门诊,学习其临床经验。王教授临床注重中西汇参,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指导治疗思路。整理王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验案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辨为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用药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2.
总结王庆国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经验。他依据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活动期的具体病变特点,认为本病病因以湿热之邪、脾肾虚损、情志失调等因素多见,治疗总以清热化湿、疏肝调脾为法,同时不忘补益人体正气,重视脾肾二脏。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以及临床所用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十分重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处于动态平衡则健康而无病,反之则疾病由生。通过追溯古籍,对"降气法"理论进行溯源和探析。《内经》中阐述的气机升降理论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下,认为人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应与天地自然四时阴阳升降的变化相协调,处于动态平衡中。金元四大家对此各有发挥,如张元素把药物的气味与其升降出入作用紧密结合,升降沉浮理论在明清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结合临床对降气泄火以治肝,胃气非降不顺,降肺气以止咳,降气以降火治小产血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明清伤寒维护旧论派(以下简称维旧派)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和影响,以期正确评价伤寒维旧派。[方法] 本文结合明清至近代思想史,梳理维旧观点的提出、发展和式微的过程。[结果] 维旧派代表医家研究《伤寒论》,受到了儒学注经思想与方式的影响,其维旧观点的提出与理论发展,体现了儒家“尊闻”与“裁断”的治经思想。维旧派的意义在于推动《伤寒论》经典化和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并且在后世《伤寒论》的流传与普及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因近代新旧文化之争,“求古”取向与“求新”的时代思想相悖,被视为守旧落后,《伤寒论》的研究重点亦转变为注重实效,由此体现儒家尊经复古思想的伤寒维旧观点不再受到重视,甚至带有保守落后之义。[结论] 明清伤寒维旧派体现了当时儒学主流思想,对伤寒学术发展史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经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在原著中的应用思路,拓展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引用"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见四肢厥逆之阳衰阴盛征象,现代医学角度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典型应用为未见厥逆,但见"下利清谷"防四逆于未然,或见"脉沉者"急温之,均可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等则为四逆汤之变化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跟随王庆国教授门诊,学习其临床经验。王教授临床注重中西汇参,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指导治疗思路。整理王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验案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辨为阳虚水泛证,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用药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临床多运用经方治疗本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治疗寒痹之乌头汤的启示进行阐发。人体之气与阳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痹症的发生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方中黄芪与乌头的合用扶正而不留邪,体现张仲景益气以温阳蠲寒之治法,此种治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益气药与温阳药相配伍且不拘泥于原方中的黄芪与乌头亦是对张仲景思想的灵活运用,在治疗寒痹时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 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 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 增入《张卿子伤寒论》, 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 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次刊行, 是日本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清代光绪年间此书传回国内, 经成都邓氏翻刻, 并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组成五种书目的张版《仲景全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 曾被误认为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之后随着宋本《伤寒论》受到重视, 此书被与赵版相区分, 但是张版《仲景全书》在临床和文献两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张志聪三次注释《伤寒论》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为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六经气化学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研读《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中有关气化学说的条文,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并旁参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结合张志聪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六气循行的构建、传经难题的解释以及伤寒证候的机要三个方面来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的形成过程,并挖掘其理论价值。[结果] 六经气化学说的提出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顺应了《伤寒论》治百病的时代要求。张志聪对《伤寒论》进行了三次注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气运转系统,创人之六气循行;阐明了传经学术难题,形成了六气传变理论;整体阐发了脉证病机,合理解释了伤寒病症。六经气化学说认为六经即六气,强调六经病的气化病机,为《伤寒论》治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 张志聪经过反复思辨,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探究该学说的形成过程与价值,有助于推动钱塘医派和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