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内‐中膜厚度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年龄、性别、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0321例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方法筛查出195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再通过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数,并分析。结果共筛查高危人群195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1例,高危人群患病率为55.2%。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家族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于离退休人员,职员等4个职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工人为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家族史;颈动脉超声无创、简便、可重复,能及时发现增厚及早期的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洁类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自身对照临床研究。在前臂屈侧分别涂抹粉底液、睫毛膏及唇膏后用卸妆油进行清洁,在涂样前、涂样后及清洁后应用Corneometer~?825、Primos和I-scope进行角质层含水量检测和图像采集。结果:用卸妆油进行清洁后,粉底液、睫毛膏和唇膏涂抹区域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较涂样前显著升高;涂样前及清洁后Primos所有皱纹参数均较涂样后显著升高,清洁后Sa、Sq、V2和粉底液区域Sdr与涂样前存在显著性差异;I-scope图像分析显示涂样后皮肤表面纹理中化妆品填充面积显著增加,清洁后填充面积较涂样后显著减少。结论:Corneometer~?825、Primos和I-scope三种无创检测仪器结合应用能初步对清洁类化妆品的功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ATR-FTIR)分析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成分的差异,探讨该技术在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招募在上海市居住 ≥ 6年的148例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皮肤组和敏感性皮肤组;同时,记录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中受试者的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应用ATR-FTIR检测角质层成分,包括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层脂质、游离脂肪酸(FFA)和β/α比值;同时应用其他无创技术测量经表皮失水率(TEWL)、角质层含水量、角质层脂质、皮肤pH值和3种周围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和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等皮肤生理参数。分析角质层成分与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与皮肤生理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73例志愿者完成全部试验,其中敏感性皮肤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41.8 ± 8.9)岁;正常皮肤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2.8 ± 9.4)岁。敏感性皮肤组和正常皮肤组角质层NMF分别为30.90 ± 7.38、37.01 ± 8.77(t = 3.193,P < 0.01),FFA分别为14.90 ± 6.75和20.45 ± 11.76(t = 2.422,P < 0.05),β/α值分别为3.17 ± 1.03和2.67 ± 0.56(t = -2.595,P < 0.05),角质层脂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458,P > 0.05)。皮肤生理参数中,敏感性皮肤组TEW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t = -3.496,P < 0.001),而5 Hz电流感觉阈值和表皮致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P < 0.05),角质层脂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分析显示,NMF、FFA和β/α与TEWL(r值分别为-0.405、-0.562、0.503,均P < 0.01)和总刺痛评分(rs值分别为-0.401、-0.285、0.316,P < 0.01或0.05)均呈良好的相关性,同时,表皮致密度与NMF(r = 0.402,P < 0.01)和β/α比值(r = -0.369,P < 0.05)也呈良好的相关性。但NMF、FFA和β/α与角质层脂质、3种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及表皮厚度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 > 0.05)。结论 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NMF、FFA和β/α存在显著差异,且NMF、FFA和β/α与部分角质层屏障功能生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TR-FTIR是一种有效评价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性检测技术在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治疗早期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Pillsbury分级标准,招募Ⅰ级和Ⅱ级寻常型痤疮患者120例,按要求使用一款祛痘护肤品7 d,并分别于使用前、使用3 d和7 d后应用无创性技术检测皮肤生理参数,并计数炎性丘疹数量。结果:共有90例合格志愿者完成了试验,其中Ⅰ级48例,Ⅱ级42例。治疗7 d后,炎性丘疹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Ⅰ级痤疮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炎性丘疹数量显著减少(P0.05)。Ⅰ级和Ⅱ级患者治疗7 d后,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分别由治疗前的(18.8±7.9)g·m-2·h-1和(17.5±6.2)g·m-2·h-1降至(14.7±4.5)g·m-2·h-1和(15.7±4.6)g·m-2·h-1,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UVRF)累积吸光度分别由治疗前的812 898.0±807 662.7和703 267.1±432 438.2降至610 595.2±455 990.8和546 291.3±309 966.4,与治疗前比较,二者TEWL值和UVRF累积吸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TEWL值和UVRF累积吸光度,轻、中度痤疮患者治疗3 d后,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和真皮厚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表皮和真皮密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检测技术能够及时和准确地检测轻、中度痤疮治疗后皮肤生理参数的变化,在痤疮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甲基异噻唑啉酮(MI)是一类常见的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的化妆品防腐剂。本研究旨在探讨MI在中国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限量阈值。方法通过梯度稀释不同浓度的MI,在124例健康人群和98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背部进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结果0.2%、0.02%和0.01%MI在健康志愿者中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5%,2.42%和1.61%,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分别为44.90%、37.76%和33.67%,发生率均显著高于0.001%MI和蒸馏水。MI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的强阳性皮肤反应率呈剂量依赖递增。结论我国现行法规中对MI的限量浓度0.01%MI较易引起皮肤不良反应,而0.001%MI的剂量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均较为安全。由于MI易引发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特性,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管中需要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