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体外高效扩增自体LAK细胞方法,并测定诱导扩增的LAK细胞是否具有杀瘤细胞作用及表型变化。方法 取28例不同类型的肿瘤病人中静脉血液,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取LAK细胞前体,以白细胞介素2(IL-2)作为诱导剂,应用独特的液相三步扩增方法扩增自体LAK细胞。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表型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对照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以该法诱导扩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人IL-6重组质粒(rhIL-6),并使其在E.coli中高效表达。②方法经计算机分析设计,人工合成3条寡核苷酸引物,通过定点诱变并优化起始区,应用PCR扩增及重组DNA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BV-IL-6,并转化至E.coli宿主菌DH5α中诱导表达,对产物进行纯化和复性,MTT法检测生物活性。③结果获得2种rhIL-6高效表达的E.coliDH5α/pBV-IL-6工程菌,一种表达20.8kuIL-6全蛋白;另一种表达16.8ku,N端缺失25个氨基酸IL-6蛋白。薄层密度扫描分析表达产率,前者为28.3%,后者为33.4%,且均具有生物学活性。④结论rhIL-6构建成功,并获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子宫颈EB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28例宫颈癌、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13例正常宫颈中的EBV表达。结果:EBV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正常宫颈细胞中分别为68%、51%和15%,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扩增经CD3单抗(CD3McAb)活化的杀伤细胞(CD3AK),并测定其抗肿瘤细胞作用和表型变化。②方法取13例肺癌和2例肝癌病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取淋巴细胞,以CD3McAb和IL-2作为诱导剂,采用液相三步扩增方法扩增培养,并分别用MTT和IFA法与自体LAK对照细胞比较细胞动力学、细胞毒作用和表型变化。③结果CD3AK细胞扩增速度、数量和抗肿瘤活性均优于自体LAK细胞,其表型为CD3,CD4,CD8和CD16的特殊异源淋巴细胞群。其中CD4亚群表型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明显升高(χ2=7.66,P<0.01),而CD16则明显下降(χ2=5.23,P<0.05),该亚群表型变化可能与培养时间有关。④结论CD3AK细胞具有较强的杀肿瘤细胞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人IL-6重组质粒(rhIL-6),并使其在E.coli中高效表达。方法 经计算机分析设计,人工合成3条寡核苷酸引物,通过定点诱变并优化起始区,应用PCR扩增及重组DNA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BV-IL-6,并转化至E.coli宿主菌DH5α中诱导表达,对产物进行纯化和复性,MTT法检测生物活性。结果 获得2种rhIL-6高效表达的E.coliDH5α/pBV-IL-6工程菌,一种表达20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体外高效扩增自体LAK细胞方法,并测定诱导扩增的LAK细胞是否具有杀瘤细胞作用及表型变化。②方法取28例不同类型的肿瘤病人外周静脉血液,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取LAK细胞前体,以白细胞介素2(IL-2)作为诱导剂,应用独特的液相三步扩增方法扩增自体LAK细胞。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表型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对照组细胞进行比较。③结果以该法诱导扩增4~12d,细胞数量增加120倍,对K562和Raji细胞杀伤活性最高达61.7%和40.1%(效∶靶=50∶1),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4.5~4.7,P<0.01)。自体LAK细胞具有成熟T细胞表型特点(CD3和CD8)。④结论此法可扩增出高数量和高效杀肿瘤细胞活性的自体LAK细胞,并可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鉴别4种常见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方法。方法将我室分离培养得到的18株红色毛癣菌、12株须癣毛癣菌、8株絮状表皮癣菌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分别收集菌丝体并用氯化苄法提取DNA,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以单个引物(GACA)4进行随机扩增。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并根据电泳后指纹图谱的差异进行种属间鉴别。结果同种不同株的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相同,不同种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基因型进行快速鉴别,能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土拉菌套式PCR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快速诊断土拉菌病拟建立套式PCR技术。[方法]设计出2对特异引物,取1986年1月收集的13名土拉菌病患者的抗凝血及对照组细菌,提取DNA并进行套式PCR扩增。[结果]套式PCR检测到患者血液中土拉菌阳性率为84.6%,对照组细菌均为阴性。用直接PCR能观察到10条位于900 bp的暗带。而行套式PCR后能观察到11条亮度较高为于550 bp处的条带。[结论]套式PCR方法检测土拉菌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994~1997年,我们应用自体免疫细胞(LAK,CD3AK,TAL和TIL)加IL-2和单用IL-2,对120余例肿瘤病人进行了治疗。本文对疗程较为完整,资料较齐全的39例治疗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9例肿瘤病人来自青岛医学院第...  相似文献   
10.
土拉弗氏菌病(Tularaemia,或称野兔热、鹿蝇热)是一种急性、感染性人兽共患疾病,发生在北半球的多数国家,流行于北纬30°~71°地区。其致病菌是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简称土拉弗氏菌)。1912年McCoy从美国土拉县的黄鼠中分离出一株新菌种,根据该地地名命名为土拉菌。1919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名公共卫生官员E·Francis被派到犹他州调查鹿蝇热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鉴于E·Francis的贡献,该菌重命名为土拉弗朗西斯菌[1]。1病原学土拉弗氏菌为需氧球杆状小杆菌(0·2μm×0·2~0·7μm),无芽孢,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阴性,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