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患者的人格特点.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测验量表和脑电图对成都市因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333例幸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共有309例存在人格的异常,大部分患者是在下列几个分量表上有异常:D、Sc、Hs、Hy和Pt.剖析图显示高得分的主要组合类型为12/21测图、28/82测图、18/81测图和78/87测图.在性别上,男女在Hs、D、Pd、Mf、Pt、Sc这6个分量表上有差异,男性得分的均值大于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人格异常有关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和硬膜下血肿.大脑各叶损害与MMPI各分量表之间的关系显示,额叶损害与Hy、Pd、Ma,颞叶损害与Si 、D,枕叶损害与Hy临床分量表的分值增高有关.结论人格异常是颅脑损伤后一常见的后遗症,并有其独特的特点,在伤残评定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影响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知情权和同意权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3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过程进行知情权和同意权享受情况的调查;并对监护人态度、患者性别等1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住院知情者248例(39.37%),不知情者382例(60.63%);同意住院者146例(23.17%),不同意住院者484例(76.83%);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监护人态度、MOAS总分、体力攻击、自身攻击、财产攻击、既往攻击行为、SI、性别、性格、职业、PANSS总分、P、G13个因素与知情权密切相关,监护人态度、MOAS总分、体力攻击、自身攻击、财产攻击、SI、PANSS总分、P、G9个因素与同意权密切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监护人态度、MOAS总分、体力攻击、自身攻击、财产攻击、SI、性别、PANSS总分、P、G10个因素与知情权密切相关;监护人态度、MOAS总分、体力攻击、自身攻击、SI、PANSS总分、P、G8个因素与同意权密切相关。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轻型脑损伤患者后遗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轻型脑损伤患者后遗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以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轻型脑损伤的 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脑损伤治疗结束后进行智商和记忆商测验、SCID Ⅰ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及伤情等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 3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1)在 114例中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 60. 5%,其中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为 28. 1%。 ( 2 )与无精神障碍组相比,有精神障碍组的患者平均年龄偏高为(42. 91±11. 67)岁,文化程度偏低。(3)器质性遗忘与患者文化程度明显相关;器质性人格改变与合并颅骨骨折明显相关。结论 轻型脑损伤后遗精神障碍不容忽视,脑CT/MRI和(BEAM)结果阴性并不能否定脑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躁狂症发作期多否认患病,拒绝就诊和治疗,被强制住院者十分常见,强制住院就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让患者知情同意就影响治疗,这成为一个困扰精神科医护人员的难题.有关研究多为理论性指导,本研究探讨发作期躁狂症的家属对就诊和住院治疗让患者知情同意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精神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 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症状自评问卷(SCL-90),对177名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和33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 精神医学专业组SCL-90总分[(1.27±0.28)分]及各因子评分均低于临床医学专业组[(1.49±0.3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2组在DSQ各维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临床医学专业组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的抱怨[(3.49±1.77)分 vs(3.96±1.65)分]、幻想[(5.06±2.47)分 vs(5.55±2.36)分]、分裂[(4.31±1.07)分 vs(4.61±1.35)分]、躯体化方面[(3.69±1.82)分 vs(4.06±1.53)分]评分高于精神医学专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精神医学专业组在成熟型防御方式中的升华[(6.26±1.49)分 vs(5.79±1.64)分]、幽默[(4.97±1.22)分 vs(4.68±1.28)分]方面评分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上,精神医学专业组在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同一化方面评分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临床医学专业组在解除、假性利他、伴无能全能、隔离、否认方面评分高于精神医学专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多地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m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 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TAS)中文版、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对80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9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抑郁症组TAS因子Ⅰ、Ⅱ、Ⅲ、总分及B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患者住院与他人交流、抑郁总分依次进入TAS因子Ⅰ的回归方程;抑郁总分、工作学习应激、性别依次进入TAS因子Ⅱ的回归方程;受教育年限、住院与他人交流依次进入TAS因子Ⅲ的回归方程;抑郁总分、治疗信心依次进入TAS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性别、受教育年限、抑郁的严重程度等为发作期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述情障碍不同因子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和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为暴力犯罪的心理矫治及其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是否暴力犯罪者分为两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最后将TPQ与CTQ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犯罪组寻求刺激维度及NS4因子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奖赏依赖维度及RD1、RD3因子低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余维度及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犯罪组童年期创伤史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等因子分均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维人格量表寻求刺激维度和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躲避伤害维度和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奖赏依赖维度则和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暴力犯具有冲动、探索、易变、兴奋、脾气急躁、外向和不守陈规等人格特征。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几率,因而暴力犯心理矫治时要了解其人格特征,结合其童年期的经历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心理方面存在损害,而关于轻度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心理损害的观点不一致。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变化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损伤的不同侧或部位、精神症状、赔偿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出现了研究颅脑损伤神经心理的新工具,这使神经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