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非甾体消炎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明确不同的p5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应用丫啶橙(AO)染色、Annexin-V/PI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bcl-2、bax基因及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NSAIDs药物吲哚美辛(Indo)和阿司匹林(Asp)对胃癌细胞株AGS(p53 / )、MKN28(p53-/-)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增强;在相同作用条件下,AGS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KN28细胞,处理组MKN28细胞凋亡数量虽有所增多,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Bcl-2基因mRNA表达逐渐减弱,Bax基因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药物作用6~24小时改变最为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NSAIDs作用一定时间后,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这为NSAIDs的抗肿瘤应用增加了理论依据;NSAIDs不能诱导p53基因突变的MKN28胃癌细胞株发生显著的凋亡,p53基因突变可能阻断了NSAIDs的凋亡诱导效应;NSAIDs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的基因及蛋白水平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Bax-Bcl-2异源二聚体与胃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燕捷  吴叔明  罗鸿予  江佛湖  萧树东 《肿瘤》2006,26(11):1002-1006
目的:明确Bax-Bcl-2异源二聚体与NSAIDs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NSAIDs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通过丫啶橙(AO)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TUNEL法加以证实。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沉淀-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异源二聚体水平的改变。结果:NSAIDs药物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do)800 mmol/L和阿司匹林(aspirin,Asp)8 mmol/L作用24 h后,AGS细胞发生显著的凋亡(Indo 800 mmol/L作用24 h凋亡率(9.34±1.99)%,48 h(38.97±3.36)%,Asp 8 mmol/L 48 h凋亡率(17.60±3.30)%。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Bax-Bcl-2异源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在6~48 h内均呈现增强趋势,Bax蛋白表达的增强在6~24 h最为明显,Bcl-2蛋白未检测到。结论:NSAIDs可诱导胃癌细胞AGS凋亡;Bax-Bcl-2异源二聚体可能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也可能是NSAIDs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作用点。  相似文献   
3.
Gankyrin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捷  房静远 《肿瘤》2006,26(12):1124-1126,1130
肝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Gankyrinc Gann ankyrin re peats,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eneBank NM-02814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在肝细胞瘤中普遍激活的瘤基因,几乎高表达于所有的肝瘤组织,并通过依赖泛素的蛋白酶解系统介导多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因子以及抑癌蛋白如p53、p16(INK4A)的降解,研究表明,Gankyrin在肝癌的发生过程及肝细胞的生长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能成为肝细胞癌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情况和不同p5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应用丫啶橙染色、Annexin-V/PI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凋亡细胞计数。结幂NSAIDs药物吲哚美辛(lndo)和阿斯匹林(Asp)对胃癌细胞株AGS(p53 / )、MKN28(p53-/-)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一定浓度的NSAIDs作用一定时间后,AGS、MKN28细胞均发生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在相同作用条件下。AGS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MKN28细胞。处理组MKN28细胞凋亡数量虽有所增多。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AIDs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AGS细胞对NSAIDs更为敏感.lndo的凋亡诱导作用更为强烈。p53基因突变可能阻断了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索(rapamycin)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对小鼠结直肠癌的联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二甲基肼注射于小鼠颈后20周,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从第16周起给予雷帕霉素、PD98059和雷帕霉素+PD98059腹腔注射,共8周;至24周处死实验动物,测算肿瘤体积,以HE染色判断肿瘤发生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TOR、p70s6K、4E-BPl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雷帕霉素、PD98059及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44.44%、38.89%、6.67%比77.78%,P均<0.05);肿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分别为(6.153±2.192)、(8.85±3.983)、(2.917±0.191)比(16.136±6.855)mm3,P值均<0.0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为69.584%±3.600%、72.381%±8.561%、14.430%±2.413%比91.689%±1.994%;p70s6K分别为84.315%±3.132%、81.183%±3.980%、12.135%±2.382%比91.451%±2.160%;4E-BPl分别为65.288%±4.259%、66.641%±4.296%、19.119%±6.297%比75.999%±4.417%(P均<0.05).且在降低肿瘤发生率、缩小肿瘤体积以及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性方面,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的效果显著优于雷帕霉素及PD98059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与PD98059可联合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对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诊断效果。方法将69例经胃镜检查食管无异常发现但有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给予雷贝拉唑20mg每日1次晨服;B组23例,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晨服;C组23例,予奥美拉唑40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3组均连服7天。于用药后第1-7天按标准对烧心、反酸、胸痛进行症状评分,并记录患者有无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果雷贝拉唑组在7天内的症状消失率与奥美拉唑组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与奥美拉唑组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所有试验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均为强效安全地用于NERD诊断的PPI试验药物,但雷贝拉唑作用更强,更快速,可以更早显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抑癌蛋白泛素化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NEDD4-1介导的PTEN泛素化与Cowden综合征密切相关,Livin介导的Smac/DIABLO泛素化,以及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转录因子E4F1等介导的P53泛素化均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期研究表明,这些介导抑癌蛋白泛素化的新分子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各类癌症死亡率之首,在世界范围内,其死亡率也在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以往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增殖过度和分化异常所致,现证实,肿瘤的发生亦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结果。在胃癌中不仅有细胞的过度增殖,同时还存在细胞的凋亡异常,两者是胃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本文对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及Bax-Bcl-2异二聚体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普通感冒对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连续收集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就诊的532例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进行1∶1匹配,收集同期同地点532名未患肿瘤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查阅门诊或住院病历的方式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感冒对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感冒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每年感冒次数少于1次相比,每年患1次感冒(OR=0.461,95%CI:0.327~0.649),患2次感冒(OR=0.224,95%CI:0.145~0.347),患3次及以上感冒(OR=0.092,95%CI:0.046~0.182)肿瘤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一定频率的普通感冒可能与肿瘤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以PD-1/PD-L1 等免疫检查点为靶点,应用单克隆抗体加以阻断,从而达到激活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的目的,是当今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部分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可完全治愈或者有效抑制肿瘤,显著延长生存期;但是在部分肿瘤患者,ICIs 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出现暴发性进展(HPD)的现象,即免疫检查点治疗后肿瘤发生反常的加速生长,首次评效时肿瘤生长速率(TGR)比治疗前增加大于50%(△TGR>50%)。本文重点讨论ICIs 治疗中HPD的相关问题,如HPD的发现过程、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未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