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相关的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s,DT)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认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从1981年10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50例FAP发生的5例D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男3例,女2例,年龄在31~47岁,平均36.6岁,4例在首次结直肠手术后出现,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1~3年,平均2.3年,1例在FAP首次行结直肠手术时发现,4例无明显症状,1例反复发作肠梗阻及腹腔感染症状.腹壁DT 2例,腹腔DT 1例,同时腹壁和腹腔DT 2例.2例腹壁DT切除术后12年和11年分别出现残余结直肠腺瘤癌变,但未见DT复发.1例术中发现的肠系膜根部DT,仅行切取活检,但术后5年患者死于直肠癌转移时DT仍稳定.1例腹壁和腹腔DT,行腹壁DT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8年患者死亡,原因不明.另1例腹壁和腹腔DT患者仅行活检术,3年后患者死于DT所致的肠梗阻和败血症.结论 FAP相关的DT的治疗应个体化对待,腹壁DT应及时切除,治疗效果好,腹腔DT应根据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3.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特点和合理诊治方案的制定,为临床医师处理此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从1984 ̄1998年经手术切除且经理证实的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均无类固醇激素应用史,其中3例有临床症状,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而在我科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在结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后肝内复发(RCLM)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6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例RCLM再次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RCLM首次和再次肝切除时均无手术死亡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生存期从第1次肝切除时算起为57个月,从再次肝切除算起为25.5个月。结论对RCLM再次肝切除安全可行,对经过选择的病例可明显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5.
有惊无险的肝脏血管瘤张海增临床上肝良性肿瘤比较少见,其中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纤维瘤、脂肪瘤、畸胎瘤、错构瘤、肝局部结节增生等,其中比较多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它较其他内脏血管瘤多见。肿瘤质地柔软,切面...  相似文献   
6.
重组腺病毒介导反义c-myc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昌中  林晨  张海增  梁萧  张雪艳  付明  吴旻 《癌症》2000,19(12):1072-1076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反义c-myc基因(Ad-ASmyc)治疗人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观察Ad-ASmyc对人肝癌细胞系的转导效率,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DNA片段化分析、RT-PCR、裸鼠皮下移植瘤治疗实验,分析Ad-ASmyc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QSG-7701、SMMC-7721和HCC-9204细胞生长和c-myc基因表达及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Ad-ASmyc可高效转导人肝癌细胞系,抑制细胞生长;转染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降低,克隆成活率为对照组的53.9%~69.1%,c-myc基因表达下降;Ad-ASmyc处理肝癌细胞,DNA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梯形条带,瘤内注射Ad-ASmyc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反义c-myc基因转移,有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结数量指标在N1c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及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初治且行根治性手术的pTxN1c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N1c期患者1 165例,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5例[男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腹部外科胃肠专业组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23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136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和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6.1±58.2)min和(206.2±62.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8.7±151.5)ml和(296.3±274.3)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14);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组为(2.8±1.5)d,开腹组(3.9±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饮食恢复时间腹腔镜组为(4.8±1.5)d,开腹组为(5.9±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为(11.1±6.4)d,开腹组为(13.9±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在瘤体直径、肠段切除长度、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和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且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ϸ���ٰ�9�����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细胞腺瘤 (hepatocellularadenoma ,HCA)是一种极少见的肝细胞良性肿瘤 ,由于发病隐匿 ,具有易破裂出血和恶变的特点 ,而且与其它良恶性肝肿瘤的鉴别十分困难 ,所以HCA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尽管如此 ,人们对HCA的认识仍然不够 ,外科医生和病理学家尚缺乏经验 ,在HCA的诊断及正确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本文通过总结我科在诊治HCA方面的经验教训 ,结合近期文献报道 ,分析、探讨HC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合理的诊治方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科 196 1~ 2 0 0 0年诊治并经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8例局部晚期(T3-4N0-1M0)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50Gy,化疗包括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的联合化疗组及不含铂类药物的单药化疗组。共55例患者同步放化疗结束后2~10周内完成根治性手术,依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5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示肿瘤完全消退8例(14.5%),重度消退11例(20.0%),中度消退20例(36.4%),轻度及无消退16例(29.1%);治疗前肿瘤(T)及淋巴结(N)临床分期与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程度无关: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组肿瘤完全消退与重度消退率为41.2%,不含铂类药物组为23.8%(P〉0.05);与术前临床分期相比,同步放化疗后原发肿瘤(T)降期率为41.8%,淋巴结(N)降期率为58.8%。[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用于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术前治疗可使大部分肿瘤获得不同程度消退:有关直肠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以及高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