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携带者化疗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68例接受化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立联合用药组与单纯拉米夫定组,联合组36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拉米夫定,单纯用药组32例,仅给拉米夫定.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一周内检查肝功能及HBVDNA,化疗前两组肝功能及HBVDN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联合用药组ALT、AST、DBi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拉米夫定可明显减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化疗的化疗相关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肾移植后重症肺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肾移植后重症肺炎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后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疾病预后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22例患者实施了NIPPV,19例患者初始通气成功,但其中12例患者中转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无创通气后2小时,成功无创通气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189.7±64.5)mmHg电较通气前(148.6±45.7)mmHg明显增高,P<0.05,且随时间不断增加;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也均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初始接受无创通气患者病死率为57.9%,所有接受有创通气患者病死率为93.3%,总病死率为68.2%;无创通气患者中发生胃胀气3例,面部溃疡1例.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改善早期肾移植后重症肺炎患者的氧合功能,并降低病死率,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二钠(pemetrexed disodium,PEM)联合卡铂(carboplatin,CBP)在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晚期老年(≥60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培美曲塞二钠组(A组)和吉西他滨组(B组),A组:培美曲塞二钠/卡铂(51例),B组:吉西他滨(GEM)/卡铂(51例)。PEM:500mg·m-2,静脉滴注,d1;CBP300mg·m-2,静脉滴注,d1,21d为1个周期。GEM1000mg·m-2,d1,8,CBP300mg·m-2,d1,21d为1个周期。结果:102例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和B组有效率为41.2%、37.3%,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B组对血象的影响、恶心呕吐症状及脱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PEM/CBP与GEM/CBP对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但PEM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低于GEM组,培美曲塞二钠联合卡铂方案可作为治疗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腔内应用奈达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腔内应用奈达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72例,支气管肺癌46例,乳腺癌14例,食管癌12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奈达铂80~100mg/次,生理盐水40~50ml稀释;对照组34例:顺铂50~80mg/次,生理盐水40~50ml稀释。超声引导下胸腔注药,间歇5~7天1次,共计不超过3次。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胸腔积液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6.3%和20.6%,有效率分别为73.7%和6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全组患者腔内治疗的毒副反应轻微,均无气胸、胸腔感染、胸壁种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奈达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146T淋巴细胞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健康对照组和1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3CD146T淋巴细胞的数量,并观察其在肿瘤疾病中的变化。 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总肿瘤组、肝癌、肺癌组、食管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组的CD146T/T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的外周血T细胞绝对数是降低的(P<0.05),而CD146T绝对数却是与健康对照相似(P>0.05);(3)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146+ T比例与T细胞绝对计数负相关(n=188,r=-0.297,P<0.001)。(4)肿瘤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CD146T/T比例的比较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肿瘤患者外周血CD146T比例增高,可能是机体抗肿瘤免疫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不张与Ⅲ、Ⅳ期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合并肺不张纳入At(+)组,其余纳入At(-)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期的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并记录所有患者初次就诊时的相关实验性检查指标,利用t检验及曼-惠特尼U检验统计两组的差异,研究肺不张与相关实验性检查指标的关系。结果 38.5%的患者初次就诊时合并肺不张。At(+)组的中位数生存时间明显优于At(-)组[17个月(95%CI15.146~18.854)vs.14个月(95%CI12.252~15.748),P=0.01],Ⅲ期患者尤为显著[19个月(95%CI10.946~27.054)vs.16个月(95%CI13.981~18.019),P=0.008],而Ⅳ期患者无显著差异[12个月(95%CI10.760~13.240)vs.11个月(95%CI9.042~12.958),P=0.398]。Ⅲ期合并肺不张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明显低于无肺不张的患者(P=0.0013,P=0.0397)。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肺不张、体力状态(PS)评分、TNM分期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1,P=0.005,P=0.000)。结论肺不张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有利因素,肺不张与血小板计数及NSE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146+T淋巴细胞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健康对照组和1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3+ CD146+T淋巴细胞的数量,并观察其在肿瘤痰病中的变化.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总肿瘤组、肝癌、肺癌组、食管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组的CD146+T/T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的外周血T细胞绝对数是降低的(P<0.05),而CD146+T绝对数却是与健康对照相似(P>0.05);(3)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146+T比例与T细胞绝对计数负相关(n=188,r=-0.297,P<0.001).(4)肿瘤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CD146+T/T比例的比较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外周血CD146+T比例增高,可能是机体抗肿瘤免疫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提高肝癌的放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集落形成法绘制细胞存活曲线,计算增敏比;流式胞仪检测塞来昔布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塞来昔布作用后HepG2细胞的Bcl-2、Case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集落形成实验计算得单纯照射组D0=2.57Gy、Dq=2.62Gy,药物+照射组D0=2.18Gy、Dq=1.89Gy,增敏比SER=1.18。塞来昔布作用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发生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塞来昔布对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发现塞来昔布作用48h后Bcl-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Caspase-3的表达增强。结论塞来昔布具有较强的放射增敏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塞来昔布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胰腺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癌因早期症状不典型,一旦确诊多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预后极差,80%以上的确诊患者仅能行姑息性对症处理。我院自2002年10月~2004年9月,对B超引导下胰腺穿刺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20例晚期胰腺癌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20例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3~72岁,平均54.5岁;胰头9例,胰体8例,胰尾3例,均经组织细胞学确诊,均为单发;瘤体直径3.2~9.7cm,平均4.6cm;按Hermreck胰腺癌分期标准,Ⅱ期3例,Ⅲ期以上17例。临床表现:上腹、腰背痛15例(按癌痛程度分级[1],Ⅱ级4例,Ⅲ级11例),阻塞性黄疸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存素、P-糖蛋白及 bcl-2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急性白血病 43例 P-糖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存素的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中 P-糖蛋白、bcl-2及生存素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3者的表达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无明显差异 (P>0 .0 5 ) ;P-糖蛋白、bcl-2、生存素阳性的患者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者 (P<0 .0 5 ) ;3因素中生存素与 bcl-2的表达呈轻度正相关 ;生存素和 P-糖蛋白及生存素和 bcl-2双阳性患者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双阴性的患者 ;生存素、P-糖蛋白和 bcl-2 3者都阳性患者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双阳性、单阳性或 3阴性的患者 (P<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中存在着生存素、bcl-2和 P-糖蛋白的高表达 ,其中生存素与 bcl-2的表达有相关性 ,3指标中 2项或 2项以上阳性的患者耐药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