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微小RNA-355(mir-355)的表达变化及与肿瘤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90例PHC患者(PHC组)、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90例(对照组)、9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的血清mir-355水平,并分析不同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灶数目、病灶直径、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不同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患者的血清mir-355水平差异。结果PHC组、对照组的血清中mir-355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PHC组的血清中mir-35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灶多发、病灶直径≥5cm、发生脉管侵犯、低分化、TNM分期(Ⅲ期+Ⅳ期)的PHC患者血清mir-355水平低于病灶单发、病灶直径5cm、未发生脉管侵犯、高中分化、TNM分期(Ⅰ期+Ⅱ期)的PHC患者(P0.05);不同AFP水平PHC患者的血清mir-35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C患者血清mir-355的表达水平下调,并且与PHC的病灶数量、大小、是否发生脉管侵犯及分化、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半夏厚朴汤及其各组成药物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以及五味组成药物在该方剂中的作用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以大分子色素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安排实验,观察给药一段时间后小鼠的胃内色素残留量和该色素的小肠推进比。结果:正交设计结果表明,半夏厚朴汤中五味药物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促进作用依次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半夏、茯苓、苏叶、厚朴、生姜;对胃排空的促进作用依次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厚朴、苏叶、半夏、生姜、茯苓。五味药物之间存在着较广泛的一级交互作用。结论:半夏厚朴汤及其组成药物均有促进在体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及手术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113例胃癌患者,其中57例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56例为对照组,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浆D-乳酸浓度、血浆二胺氧化酶浓度、C-反应蛋白值等。结果:两组淋巴结清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及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第7天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及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对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卫卫  黄海清 《右江医学》2010,38(2):128-13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PB)期间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分别予还原型谷胱甘肽(35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静滴。于CPB前(T1)、CPB 30 min(T2)、CPB停机(T3)、停机后2 h(T4)四个时点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8和IL-6的浓度。结果实验组IL-8、IL-6血清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CPB期间IL-8和IL-6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的AMR-4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h最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负荷、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比,非杓型与杓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非杓型组24h最高收缩压、昼夜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收缩压昼夜比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24h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等参数明显高于杓型组.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相对较低,并发症少,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离子通道阻断剂DIDS对十字孢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及其下游分子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十字孢碱组、DIDS组、LY294002(特异性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组和L-NAME(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在十字孢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上,观察DIDS对心肌细胞存活率、凋亡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其下游分子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与十字孢碱组比,DIDS明显改善了细胞存活率,提高了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B活性2.1倍(P<0.01),增加了一氧化氮合酶和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和一氧化氮水平(P<0.01);LY294002预处理完全抑制了磷酸化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酶和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升高及升高的一氧化氮,完全阻断了DIDS的抗细胞凋亡作用;L-NAME预处理也使升高的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但仅部分阻断了DIDS的细胞保护作用。结论DIDS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发挥其抑制十字孢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术香冲剂对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稳定的缺血/再灌注(I/R)诱导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并观察其生化特征。方法原代培养的小鼠心肌细胞在模拟I/R条件下,观察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水平、DNA-Ladder现象。结果①不同的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均能够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细胞损伤以坏死性死亡为主要方式,而再灌注损伤主要方式是细胞凋亡。②在缺血6h再灌注96h过程中发现: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皱缩、胞核染色质断裂、聚集、固缩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I/R组的细胞存活率是52.2%,与正常对照组100%之间有显著性差异(n=20,P<0.01);在缺血期Caspase-3活性和LDH释放水平呈现线形增加,而活性氧(ROS)变化不大;在再灌注期Caspase-3活性和ROS于24h达峰值,96h后逐步恢复接近正常水平;LDH释放水平缓慢增加,96h后仅为3.5%。96h后可见明显的DNA-Ladder现象。结论模拟缺血6h和再灌注96h构建了稳定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再灌注损伤是形成凋亡性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NIPC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七氟醚后处理组(NIPC+Spo组).再灌注120min后检测CK-MB表达及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 与I/R组比较,NIPC组、Spo组和NIPC+Spo组CK-MB降低、SOD活性增加(P<0.05);与NIPC组和Spo组比较,NIPC+Spo组CK-MB水平减少、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 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谱氯离子通道阻滞剂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DIDS处理组(B组)和LY294002预处理组(C组)。伊文兰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TUNEL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测定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心肌梗死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38.8±7.7)% vs (54.2±10.8)%,(8.9±1.8)% vs (17.6±3.5)%.P<0.01];磷酸化Akt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A组比较,C组梗死面积、凋亡指数无明显减小,磷酸化Akt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ID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信号分子磷脂酰肌酶三羟基激酶/Akt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