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1800例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结果,统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结果:1800例检查者中发现冠脉起源异常51例,发病率2.8%。包括右冠状动脉变异11例(21.6%)、左冠状动脉变异8例(15.7%)、左右冠均发生变异1例(2%)、单支冠状动脉1例(2%)、分支变异28例(54.9%)。结论:64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3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16例同时行 CT和MR扫描。 结果 50例均为单发,47例(94%)边界清楚,肿块最大径平均约9.1±3.8cm,32例(64%)呈伪足样生长方式,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方式,21例(42%)例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钙化,6例(12%)含有脂肪。31例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T2WI上大多数病例30例(86%)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强化方式:50例病例中,39例(78%)无明显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病例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形态:10例(20%)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 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术前CT及MR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邻近大血管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婷  弓静  田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09-11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胃周血管及胃癌血供的显示。方法:40例进展期胃癌,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结果: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VR上能够很清晰的显示出来,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但是它在表现三维空间关系上不如VR。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血管完全或部分被肿瘤包绕时,未见明确的管腔狭窄。有6例患者肿瘤侵犯血管,管腔有破坏。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能比较好的显示胃周血管,以及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联合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1周分别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以CAG为标准分析CTA与MRI诊断冠心病的各项指标,评价平行试验和系列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64层螺旋CTA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7.88%、98.73%、95.54%、96.67%、95.12%。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左室增大8例,室壁明显变薄7例。在476个节段中,29个节段(6.09%)运动减弱或不运动,9个节段(1.89%)出现矛盾运动或室壁瘤。左心功能改变,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间接推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3.75%、86.54%、89.29%、81.08%、95.74%。两种方法联合平行试验和系列试验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24%、85.44%,82.39%、99.83%。结论:64层螺旋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诊断冠心病各有优势,两者互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方便、全面、准确、无创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弓静 《当代医学》2010,16(4):109-10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方法是选择股动脉途径穿刺,近年国内外报道,经桡动脉穿刺是PCI的一项新技术,桡动脉具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且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我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共完成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98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s)的动态强化模式,以期提高SPNs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96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96例SPNs进行动态扫描,测定SPNs的强化值、灌注值、血流量、血容量及时间密度曲线等动态强化参数指标,比较不同性质SPNs的动态强化参数及其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平均强化值高于良性结节,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恶性结节及良性结节A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B(P<0.01)。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A的灌注值显著高于良性结节B(P<0.01);恶性结节血流量及血容量高于良性结节,并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A的血流量及血容量显著高于良性结节B(P<0.01);良性结节A的血流量及血容量均稍高于恶性结节,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结节增强值在20HU以下提示良性,结节增强值≥20HU,可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夹层患者死亡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长海医院符合研究要求的47例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全主动脉CTA检查资料,分为死亡组(n=12)及对照组(n=35),利用Vitrea FX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分析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形态学参数,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形态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Wald χ2=5.839,P=0.016,OR=1.102)、分支血管累及数量(Wald χ2=4.594,P=0.032,OR=1.337)两个形态学参数与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相关,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分支血管累及数量两个形态学参数是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较大的主动脉内径及分支血管累及数目多提示临床医生应争取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对59例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共计112枚支架)行CT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64层螺旋CT显示植入的112枚支架中109枚支架内腔得到清晰显示,总显示率97.3%(109/112).12处中、重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确10处;15处轻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正确5处,误诊10处,无漏诊.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9%(99/100),阳性预测值90.9%(16/24),阴性预测值98%(99/101),准确率97.3%(109/112).结论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支架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CABG术后患者行320排CT造影检查(CTA)资料,对所有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320排CT扫描结果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综合评价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通畅情况。并与14例同期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3例患者共计桥血管372支,CTA对372支桥血管通畅、病变情况可进行良好评估;14.2%(53/372)的桥血管发生病变,术后1年内动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4.3%、86.3%,随术后时间延长,动脉桥病变率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胸痛组与非胸痛组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4例患者CAG检查结果对比,320排CTA对桥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00%、100%、92.5%,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96.5%、92.6%、97.4%。结论:320排CT对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CABG术后随访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