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改良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常规换管组(A组)和改良早期换管组(B组),B组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作为支架在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漏气时即予更换,观察一次性换管成功率、换管时间、漏气期间与换管后3d内平均每天发生气促次数、发现气囊漏气时及发现漏气后5d取痰行细菌培养并行床边胸部X线拍片以了解肺部感染情况、漏气期间及换管后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气囊漏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现气囊漏气后I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早期更换组一次性换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换管时间亦短于常规组、换管期间SpO2下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局部出血少于常规组(均P<0.05)。换管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率、漏气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B组均明显少于A组(均P<0.05)。结论: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可靠、有效,有利于改善氧合,可减少人机对抗,可更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180例辅助/控制通气(ACV)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容量控制ACV,吸气流速波形先采用恒速波,记录呼吸力学参数后改为减速波;B组采用恒速波容量控制ACV性肺疾;C组采用压力控制ACV;各组潮气量控制在8 ml/kg.记录各组机械通气开始、2、6、1...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理和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认识的加深以及对VILI高度重视,近年来不再主张以前以追求正常血气为目的采用大潮气量(VT)、低呼气末正压(PEEP)的通气策略,发展到提倡能限制肺泡跨肇压和尽量减少呼吸周期中肺泡内压和容积变化的保护肺的通气策略,以及保证达到合适血气值前提下,避免VILI或减少其程度,但肺保护性策略通气不可避免地引起肺泡塌陷,不能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复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研究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甘露醇降压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渗盐水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采用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采用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常规甘露醇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ICU住院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PICCO技术连续5d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析其与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第1天存活组血管外肺水指数8.5 mL/kg,明显低于死亡组18 mL/kg(P=0.001),氧参指数存活组25.3 kPa,高于死亡组的18.4 kPa(P=0.03),第3天存活组和死亡组血管外肺水指数分别为9,15.2mL/kg(P<0.01),第3天存活组和死亡组氧合指数分别为33.3,22.9kPa(P<0.01),第1天和第3天血管外肺水指数和序贯器官功能评分呈正相关(第1天,r =0.6947,P=0.001;第3天,r=0.732 7,P<0.001).结论:血管外肺水指数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