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9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常规放疗靶体积合理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情况和局部复发的剂量学模式,初步探讨照射靶体积确定的合理性.方法共4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规范化单纯常规根治性放疗.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模拟定位,鼻咽靶体积为CT检查所见的原发病灶范围以及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病灶区域.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部累积复发率;将鼻咽局部复发患者疗前和复发时局部病灶范围(Vnx和Vrecur)勾画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复制首程放疗的射野并按原处方剂量进行计算,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剂量学评价:recurV95(95%处方剂量曲线包括的Vrecur)≥95%定义为野内复发,95%>recurV95≥20%定义为野边缘复发,20%>recurV95定义为野外复发.结果局部复发共52例,全组1、2、3、4年局部累积复发率分别为0.6%、3.9%、8.7%、11.5%.对42例局部复发的剂量学分析显示野内复发占多数(52%),而大部分野边缘复发和全部野外复发均与射野设置不当、影像学阅片能力欠缺使首程放疗剂量不足有关.结论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复发的剂量学模式的分析结果提示该靶体积的设置比较合理.提高影像阅片能力,准确的射野设计,充分利用生物影像学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照射剂量,有望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2.
同时发生于腮腺、颌下腺的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一例林焕新饶慧兰*张恩罴*崔念基*张万团*患者男性,48岁,住院号3884。门诊日期:1965年6月22日。1962年11月无意中发现右耳前及右颌下肿物,无红、肿、痛现象,但有轻灼热感。用中药敷贴,无效,肿物...  相似文献   
3.
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增敏作用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初诊经病理学确诊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双盲分为A组和B组.两组放射治疗方法、程式、剂量相同.破盲后证实A组为注射用甘氨双唑钠组,B组为安慰剂对照组.根据肿瘤退缩变化计算肿瘤部分缓解(PR)剂量和完全缓解(CR)剂量,每周检测血常规,每周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并按WHO毒性标准观察和评定毒副作用.结果 A组的鼻咽原发灶和颈淋巴转移灶CR率分别为90%(18/20)和85%(17/20),高于B组的75%(15/20)和60%(12/20)(P<0.05),而且A组达到PR和CR的剂量低于B组(P<0.05).鼻咽原发灶放射增敏比(SER)为5560.0/4322.2=1.29,颈淋巴转移灶SER为5150.0/4270.6=1.21.两组患者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黏膜、皮肤、血常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脏毒性.结论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的放疗有肯定的放射增敏作用,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期疗效亦有待于追踪和观察.  相似文献   
4.
放射综合治疗腮腺癌(附182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影响腮腺癌预后的因素,并从放射治疗的角度提出改善腮腺癌预后的措施。资料和方法:复习1979-1989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癌182例。Ⅰ期47例、Ⅱ期46例、Ⅲ期45例、Ⅳ期44例。单纯手术64例,手术加放疗114例,单纯放疗和化疗各2例。结果:总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8.1%(124/182)和53.8%(50/93)。肿瘤有疼痛、局部有浸润、Ⅶ颅神经受侵面部有麻木使5、10年生存率下降。术后放疗组的5年和10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组分别提高了16.0%和24.5%(P<0.05)。结论:腮腺癌的治疗应提倡手术加放射的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剂量≥50Gy者预后比<50Gy者要好,光子束和电子束混合射线照射预后最好;必须强调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患者治疗前S-VEGF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无进展生存率为主要观察指标,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 VEGF)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按入组条件共收治了89例食管癌患者,其中手术治疗46例,同期放化疗43例,同时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手术采用食管病变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同期放化疗的放疗剂量为60 Gy,照射方式采用常规分割方案;同期化疗方案为顺铂+氟尿嘧啶,分别在放疗开始的第1、29天进行。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取血清标本,应用S-VEGF定量试剂盒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食管癌组治疗前S-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75.93±44.76)、(294.20±23.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20)。S-VEGF表达水平受T分期和临床分期影响。Ⅰ+Ⅱ期和Ⅲ+Ⅳ期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29%(x~2 =10.12,P=0.002)。S-VEGF表达水平<475 pg/ml和≥475 pg/ml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24%(x~2=12.31,P=0.000)。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VEGF表达水平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治疗前食管癌患者S-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S-VEGF表达水平受临床分期影响。食管癌患者治疗前S-VEGF表达水平影响患者预后,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常规放疗加每周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Ⅰ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常规放疗的同时每周1次紫杉醇持续3小时滴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 toxicity,DLT),确定此治疗模式下紫杉醇的最大受剂量(maximal tolerant dose,MTD)。方法: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进入前瞻性临床I期试验。急性毒性按常见毒性评价标准(Common Toxicity Criteria:Version 2.0,CTC2.0)分级,紫杉醇MTD定义为≥2/6患者出现DLT剂量水平的下一级剂量。紫杉醇每周1次,持续静滴3小时,开始剂量20mg/m^2,每个剂量水平治疗3例,如无DLT发生则逐次递增10mg/m^2。放疗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68-70Gy。结果:2000年12月-2001年6月,16例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在20mg/m^2剂量水平未发生DLT,30mg/m^2水平1/3患者发生Ⅲ级口咽部粘膜炎并持续5周,再以此剂量治疗的3例未发生DLT。40mg/m^2水平的3例中1例发生Ⅲ级粘膜炎并持续4周,1例发生Ⅲ级皮肤损伤并持续4周。为增加试验的可靠性,再以30mg/m^2治疗了4例患者,未有DLT发生。按照计划试验到此停止。中位随12个月后,1例放疗后6个月死于多发性骨转移,1例右上颈淋巴结足量照射后残留,观察至3个月时,淋巴结开始增大,予以手术摘除。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急性粘膜和皮肤反应是常规放疗联合每周紫杉醇持续滴注3小时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主要DLT,其他毒性轻微;紫杉醇MTD为30mg/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DVH评价胸中段食管癌放疗的常规、二维(2D)和三维(3D)方案,为合理选择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在7例患者中模拟常规、2D和3D方案,用DVH评价不同计划中GTV、PTV、肺脏和脊髓剂量与体积的关系。结果:2D和3D方案原发灶100%体积均达64.6Gy,常规方案受照体积较低;2D和3D方案中淋巴结均达60Gy,常规方案肿大淋巴结受照不足;2D和3D方案PTV1 90%体积达64.6Gy,常规方案有4例低于75%;3种方案肺脏受照30Gy体积均未超过1/3;例6和例7的2D和3D方案脊髓受照体积较高。结论:病灶偏右或居中、长度<10cm、横径≤4cm、无淋巴结转移时可使用常规方案;2D方案的剂量分布有较好的代表性;3D方案给予肿瘤足够照射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受量。  相似文献   
8.
崔念基  李贻卓  陈林  徐志斌 《癌症》1999,18(4):447-448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材料与方法:56例经HRCT检查的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男52例,女4例,采用双盲法阅片,总结放射性肺损伤HRCT征象,并与临床表现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损伤的部位与照射野一致;(2)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与CT征角不平行,一般较CT片象不平行,一般较CT征象为轻。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近三年来我院放射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程序,改进放射治疗技术及建立放疗病人资料的计算机管理程序,以确保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三维头颈放疗固定装置的研制及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雄  温志祥  何晓华  林承光  黄劭敏  卢杰  崔念基 《癌症》2002,21(11):1265-1266
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得到较高精度的放射治疗计划,因此对放疗摆位技术的精度也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不少单位仍沿用沙袋或简易头枕等方法进行头颈部体位固定,存在着较大的摆位和固定误差,急需改进.从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我们研制出一种新型三维头颈放疗固定装置,并对其摆位的准确性和体位固定的可靠性进行临床验证,有望于提高头颈放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