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研究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环磷酰胺致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单体提取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胸腺与脾脏指数及分离血清检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二者的补血作用及机制. 结果: 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白细胞数(P<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红细胞数(P<0.01,P<0.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芍药苷30 mg·kg-1的胸腺指数则无升高作用,二者相比,芍药内酯苷优于芍药苷(P<0.05);芍药内酯苷15 mg·kg-1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芍药苷15 mg·kg-1的胸腺指数无升高作用,二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芍药内酯苷30 mg·kg-1(P<0.01)、芍药内酯苷15 mg·kg-1(P<0.05)、芍药苷30 mg·kg-1(P<0.01)与芍药苷15 mg·kg-1(P<0.05)均能升高GM-CSF的含量.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IL-3(P<0.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降低TNF-α(P<0.01),二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芍药内酯苷优于芍药苷. 结论: 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能够通过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对抗环磷酰胺导致的血虚状态,且芍药内酯苷对造血负向调控因子的作用更强,与芍药苷协同发挥作用,是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巴西莓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巴西莓1.6g/kg、0.8g/kg、0.4g/kg三个剂量组,除空白组给蒸馏水外,其余各组均用56%二锅头白酒灌胃,用量为第一周0.8m L/100g,以后每周增加0.1m L,直至增加至1.5m L/100g,连续灌胃8周,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巴西莓冻干粉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血清TG、CHO,肝细胞病理改变及IL-8,NF-κB,Nrf-2等的影响。结果巴西莓可以降低血清TG、CHO、IL-8(P0.01),下调肝脏NF-κB(P0.01),上调Nrf-2m RNA(P0.05)表达。病理切片可见模型组的肝细胞肿胀,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局部处可见点状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药及巴西莓各剂量对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巴西莓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8,下调NF-κB,上调Nrf-2m 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沙苑子总黄酮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脏甘油三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非诺贝特组、沙苑子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分别给予非诺贝特(100mg/kg)、沙苑子总黄酮(136、68、34mg/kg),连续灌胃4周。结果:沙苑子总黄酮高、中剂量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TG)、胆固醇水平(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水平(P<0.05);沙苑子总黄酮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肝脏TG、TC含量(P<0.05)。沙苑子总黄酮各剂量组均可下调肝脏DGAT2表达(P<0.05),而对大鼠肝脏ATGL表达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沙苑子总黄酮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肝脏脂质水平,沙苑子可通过下调肝脏DGAT2的表达而减少肝脏TG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TG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立阿萨伊油中甾醇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阿萨伊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阿萨伊油中β-谷甾醇、总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之和,以β-谷甾醇计)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Purosper STAR LP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异丙醇(30:7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柱温为室温,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70 ℃,雾化器流速2.0 L·min-1。结果表明β-谷甾醇在0.766~6.38 μg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639X+0.702 7(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7%(RSD 2.8%)。阿萨伊油中β-谷甾醇的质量分数为1.85 mg·g-1,总甾醇的质量分数为1.93 mg·g-1。同时采用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TOSC)法对阿萨伊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样品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样品浓度和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赤芍、白芍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放射线辐照法致小鼠血虚模型的补血作用。方法:采用放射线辐照法制作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白芍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根据实验结果和赤芍、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进一步采用同一实验方法进行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比较研究。结果:造模第7天,赤芍2 g·kg-1、白芍2 g·kg-1的白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芍药苷120 mg·kg-1、芍药内酯苷120 mg·kg-1的白细胞数在造模第7天升高明显(P<0.05);造模第10天,芍药苷120 mg·kg-1的白细胞较模型组升高明显(P<0.05);同剂量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赤芍与白芍、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均可升高放射线辐照法致血虚小鼠的白细胞数量,具有补血作用;芍药内酯苷与芍药苷对该模型升高白细胞的作用类似,是白芍补血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芍药苷是赤芍与白芍升高白细胞补血作用的共同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脉管复康片抗凝血、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凝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脉管复康片的活血,镇痛以及抗炎作用。结果:2g/kg脉管复康片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2g/kg脉管复康片的15min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1g/kg与0.5g/kg脉管复康片的15min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2g/kg脉管复康片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管复康片具有抗凝血、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脉管复康片抗凝血、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凝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脉管复康片的活血,镇痛以及抗炎作用。结果:2g/kg脉管复康片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2g/kg脉管复康片的15min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1g/kg与0.5g/kg脉管复康片的15min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2g/kg脉管复康片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管复康片具有抗凝血、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芍、赤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方法: 采用综合放血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白芍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根据实验结果和白芍、赤芍水提物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进一步采用同一实验方法进行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比较研究. 结果: 造模第7天,2 g·kg-1白芍和2 g·kg-1赤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造模第14天,2 g·kg-1白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明显(P<0.01),2 g·kg-1赤芍作用不明显,同剂量组相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造模第7天,120 mg·kg-1芍药苷、12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60 mg·kg-1芍药内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提升作用(P<0.05);造模第14天,120 mg·kg-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与同剂量组的芍药苷相比,120,30 mg·kg-1芍药内酯苷的红细胞数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30 mg·kg-1芍药内酯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白芍的补血作用略优于赤芍;芍药内酯苷具有补血作用且补血作用优于芍药苷;白芍有较强的补血作用可能与白芍中含有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巴西莓解酒防醉及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急性酒精中毒实验:小鼠按0.15 mL/10 g灌胃50%乙醇,建立急性酒精中毒动物模型,观察小鼠活动状况,醉酒潜伏期,醒酒时间。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实验:小鼠按0.12 mL/10 g灌胃50%乙醇,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巴西莓对小鼠肝细胞膜通透性,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等的影响。结果:巴西莓可以延长醉酒潜伏期(P0.05),缩短醉酒动物睡眠时间,且可降低血清ALT、AST(P0.01),升高肝脏GSH(P0.05)、SOD水平,降低肝脏MDA、TG含量(P0.05),结论:巴西莓具有解酒防醉作用,且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巴西莓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巴西莓高、中、低剂量组(1.6, 0.8, 0.4 g·kg), 除空白组给蒸馏水外, 其余各组均用56%白酒(二锅头)灌胃, 用量为第1周8 mL·kg, 以后每周增加0.1 mL(直至增加为15 mL·kg), 连续灌胃8周, 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观察巴西莓冻干粉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 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炎性因子变化、肝细胞病理改变等影响。 结果:巴西莓可以降低血清ALT, AST(P <0.05), 升高肝脏GSH, SOD(P <0.05)水平, 降低肝脏MDA, TG含量(P <0.05), 降低血清TNF-α, IL-6(P <0.05)含量。病理切片观察表明模型组肝脏以脂肪变性为主, 部分肝脏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 炎性细胞浸润, 阳性药及巴西莓各剂量对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结论:巴西莓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 IL-6等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