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弱势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间分化与差距日益凸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此严峻形势下,弱势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所培养的医学专门人才能否尽快、合理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研究国家及地方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对我校2005届和2006届两年的就业信息进行了统计,在2006年4月还对2006年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就是要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掌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以期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让尽可能多的毕业生尽快就业、就好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举办的女子高等教育,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和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两个部分。美国历史学家杰西·格·卢茨(Jessie G.Lutz)在其著作《中国教会大学史》一书中将女子高等教育列为基督教传教士对华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之一。的确,撇开其文化殖民地的本质属性不谈,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打破中国数千年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的束缚,将她们带入高等教育的殿堂,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本文从有关史实出发,在较为积极的层面上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做一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中形成的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3.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浅议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构成教师素质诸要素中 ,师德处于首要地位 ,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前 ,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富有时代特色的师德建设实践模式 ,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认识。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指导师德建设实践的理论出发点当前 ,师德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探究和澄清师德的内涵和外延 :师德于教育、于精神文明建设 ,于民族强盛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师德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对潜在课程进行了研究、开发和应用。很多教育专家研究后认为,潜在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直觉、想像等非理性因素起着无意识的引导教育作用,潜在性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人格等心理品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挥公开课程的教育功能,而且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把二者紧密连接起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与发展机遇,对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新世纪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教师、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等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能有效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模式。本文介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着重阐述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以及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课程按其载体形式大部分分为公开课程与潜在课程。公开课程主要侧重于传授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潜在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这两种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构成了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的综合课程体系。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潜在课程是当今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新兴趋势,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