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腭裂是分泌性中耳炎高危因素,腭裂患儿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极高,听力障碍十分普遍。因此,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耳科优化管理历来是耳鼻咽喉科关注的重点,早期诊断和适时干预以及持续随访不仅可以避免听力损失,还可以改善远期听力和语言发育,提高腭裂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就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腺样体肥大(AH)是小儿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学者关于AH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均有深入研究并达成共识,但其与耳鼻咽喉科相关疾病的关系仍未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研究发现,AH与小儿耳鼻咽喉科的过敏性鼻炎(AR)、急慢性鼻-鼻窦炎(ARS/CRS)、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急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及其他咽喉部疾病等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重庆市儿童变应性鼻炎(A R)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3-6月重庆市11所幼儿园及小学儿童(2~12岁)为研究对象,设计A R调查问卷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庆市儿童自报患病率为28.5%(334/1170),临床诊断率为18.1%(212/1170),确诊率为17.3%(202/1170);间歇性A R占36.6%(74/202),持续性A R占63.4%(128/202).自报患病儿童鼻部症状中鼻痒所占比例最高(70.7%),其次为流清涕(59.3%),鼻塞(56.3%),连续打喷嚏(45.5%);有眼部症状占34.1%,有咳嗽症状占56.9%;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是湿疹(37.7%),其次为过敏性结膜炎(27.5%),鼻窦炎(26.9%),鼻出血(25.1%),哮喘(19.2%),分泌性中耳炎(6.6%).结论 重庆市儿童A R自报患病率较高,持续性A R较间歇性AR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斜口型鼓膜通气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OME)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9月间因分泌性中耳炎于我科使用斜口型鼓膜通气管行鼓膜置管术患儿156人(男72人,女84人,共299耳),术后于门诊随访6月-5年,观察鼓膜通气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耳漏发生率5.7%,肉芽形成发生率1.0%。通气管排出后的并发症包括鼓膜硬化(35.1%)、鼓膜穿孔(4.6%)、鼓膜萎缩(22.1%)、鼓膜内陷(19.1%)、通气管异位(0.7%)。鼓膜通气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1.5月。结论鼓膜置管术术后并发症比较常见,其中鼓室硬化、鼓膜萎缩和耳溢液最常见,但总的来说它们大多数是不需要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黄芪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Th)-17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芪对AR患者Th17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 提取AR患者(AR组,31例)及健康受试者(健康组,22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经高、低剂量黄芪注射液(200、500 μg/mL)体外干预24 h后,采用定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相关孤儿核受体C(related orphan receptor C,RORC)的表达,ELISA法检测 IL-17A、IL-2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的表达。结果 AR组 PBMCs中Th17、RORC、IL-17A、IL-22的表达均较健康组升高 (均 P<0.01)。在AR组及健康组中PBMCs经低剂量黄芪干预后RORC、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其未干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经高剂量黄芪干预后,RORC较其未干预时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R组: P<0.05;健康组: P<0.01),同时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其未干预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h17的过度活化是导致AR的关键因素之一,黄芪可通过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AR炎症反应,达到控制AR炎症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申迹  项锦银  寇巍  洪苏玲 《重庆医学》2012,41(30):3134-3137
目的检测国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谱,探讨与国人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类型。方法本实验取国人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及鼻中隔偏曲组患者中鼻道黏膜拭子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培养鉴定,通过PCR技术检测实验组每例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样本18种肠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阳性检出例数均较高的几种肠毒素基因为:seg、sem、sen、sei、seo、seu;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seq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有16例阳性检出,而对照组无阳性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g、sem、sen、sei、seo、seu可能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肠毒素seq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在鼻息肉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及其在息肉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集取鼻息肉及正常对照组共30例患者的息肉组织及鼻甲黏膜,采用ELISA法检测局部组织内IL-2及IL-2R,免疫印迹检测组织中的磷酸化STAT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oxp3mRNA在局部组织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局部组织内Treg细胞的比率;同时分析IL-2通路相关因子及Treg细胞的相关性。结果:鼻息肉患者局部组织中IL-2、IL-2R及pSTAT5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鼻息肉患者的Foxp3mRNA及Treg细胞的比率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且鼻息肉局部组织内IL-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与Treg细胞比率及Foxp3mRNA水平呈正相关(均P〈O.01)。结论:IL-2信号通路的活化状态在鼻息肉患者局部组织中发生了变化,且与Treg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L-2信号通路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鼻息肉中Treg细胞的下调可能是由IL-2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慢性鼻及鼻窦炎的病因学研究提出了细菌超抗原学说,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与慢性鼻及鼻窦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不同炎症模式的慢性鼻及鼻窦炎中的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糠酸氟替卡松对其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作为变应性鼻炎组,给予糠酸氟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鼻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另设立48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送检的鼻腔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9.6%,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5.4%。两组比较,鼻腔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19份阳性标本中有10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17份阳性标本中有7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应性鼻炎组与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治疗前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9.6%、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7%,变应性鼻炎组治疗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为18.8%,变应性鼻炎组治疗前后鼻腔分泌物细菌检出率、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参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糠酸氟替卡松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药物,对鼻腔局部菌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