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颗粒在延缓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RRF)丢失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75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定期检测3组的RR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Kt/V、肌酐清除率(Ccr)、血钾,并记录尿量、血压情况.结果:研究结束时,3组患者RRF、尿量均显著下降,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及替米沙坦组RRF丢失延缓,尿量保持更好(P〈0.05),且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及替米沙坦组hsCRP显著下降(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颗粒能更好地延缓腹膜透析患者RRF的丢失,并改善其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可以改变体内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通过多种机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采用肾衰宁胶囊联合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尿毒症肌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ience、Embase、Cochrane、CNKI、CBM、Wanfang、VIP数据库,纳入尿毒症肌少症患病情况的相关研究,采用Stata15.1、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其中病例组1 046例,对照组2 6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毒症肌少症患病率为25%,亚组分析发现血透患者患病率为29%,腹透患者患病率为15%。尿毒症肌少症影响因素包括营养评分[OR=3.33,95%CI(2.44,4.56),P<0.001]、男性[OR=2.55,95%CI(1.54,4.32),P<0.001]、超敏C反应蛋白[OR=1.38,95%CI(1.19,1.59),P<0.001]、透析龄[OR=1.11,95%CI(1.05,1.16),P<0.001]、细胞外水分[OR=1.09,95%CI(1.06,1.13),P<0.001]、年龄[OR=1.08,95%CI(0.99,1.18),P=0.0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慢性肾脏病(CKD)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呈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进入到终末期肾衰竭(ESRD)则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羟苯磺酸钙最早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发现对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亦有效,肾衰宁颗粒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功能不全患者,为更好地延缓肾功能进展,本研究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肾衰宁颗粒治疗,观察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慢性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脏病3~4期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羟苯磺酸钙组40例,肾衰宁组38例,联合治疗组42例。羟苯磺酸钙组:采用羟苯磺酸钙组胶囊500 mg,每日2次口服;肾衰宁组:采用肾衰宁颗粒1包,3次/d;联合治疗组:上述两药联合治疗。3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肾功能和肾小球滤过率等的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3组治疗前BUN、Cr、eG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4周、8周与治疗前比BUN、Cr下降,eGFR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羟苯磺酸钙组比,治疗后4周、8周BUN、Cr下降,eGFR上升(P<0.05)。联合治疗组与肾衰宁组比,治疗后4周、8周BUN下降,eGFR上升(P<0.05);治疗后8周Cr下降(P<0.05)。 结论 单独使用羟苯磺酸钙、肾衰宁颗粒均能改善慢性肾脏疾病3、4期患者肾功能,但上述两药联合治疗对改善慢性肾脏疾病3、4期患者肾功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百令与单独应用百令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本院DK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百令胶囊5粒,每日3次,加用雷公藤多苷片1mg·kg-1·d-1,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对照组给百令胶囊5粒,每日3次,连续服用6个月。在用药前、用药3个月时和6个月时分别测定尿白蛋白并比较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药联用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百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用药3个月和用药6个月时,治疗组尿白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尿白蛋白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测得尿白蛋白下降幅度比较,治疗6个月较治疗3个月尿白蛋白下降更为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百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仍是导致腹膜透析技术失败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指导临床更好更及时的针对性治疗,提高治愈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CAPD,且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29例次腹膜透出液培养结果,统计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 129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中腹膜透出液培养阳性97例次,阳性率为75.19%。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感染69例(71.14%),革兰阴性(G-)菌感染26例(26.80%),含1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感染,真菌感染2例(2.06%)。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对替考拉宁1例中介,1例耐药。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均敏感,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均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均敏感。129例次患者中共有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5例患者拔管改血透。 结论 CAPD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以G+菌为主,推荐头孢唑啉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丁胺卡那霉素作为腹膜炎的经验性治疗药物,对重症感染可考虑直接万古霉素加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组降压目标均为≤140mmHg/90mmHg,每间隔6个月定期至门诊随访,共随访24个月,即入选时(T0)、6个月(T6)、12个月(T12)、18个月(T18)、24个月(T24)。于随访各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脑钠肽、尿量、超滤和肌酐清除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心胸比等,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观察T0、T12和T24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压变异率并通过一系列计算获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与基础值T0比较,降压治疗第18个月后两组LVMI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应时点比较,A组T6、T12、T18和T24时点LVMI显著降低(P<0.05)。与各组基础值比较,治疗后心胸比值下降(P<0.05);A组T12、T18和T24时点心胸比和脑钠肽值较B组相应时点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2和T24时间点24h收缩压变异、24h舒张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A组(5.4%)显著低于B组(11.6%)。结论 ARB能促进其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降低血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可减少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黄芪联合替米沙坦对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进入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3个月以上,且病情稳定的非糖尿病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替米沙坦组、联合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替米沙坦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片80 mg/d,口服;联合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片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4 g/次,2次/d,口服。均采用Baxter公司生产的1.5%或2.5%葡萄糖透析液进行腹膜透析。记录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腹膜透析时间、腹膜透析液剂量、腹膜透析液糖暴露值、尿量、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分别于治疗0、3、6个月测定血压、血红蛋白(H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素(iPTH),计算总尿素清除指数(Kt/V)、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腹膜透析时间、腹膜透析液剂量、腹膜透析液糖暴露值、尿量、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Hb、iPTH、Kt/V、Ccr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3组间收缩压、舒张压、Hb、iPTH、Kt/V、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间收缩压、舒张压、Hb、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间Kt/V、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hs-CRP、HOMA-IR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有交互作用(P<0.05);3组间hs-CRP、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间hs-CRP、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3个月,联合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和联合组HOMA-I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替米沙坦组和联合组hs-CRP水平、HOMA-IR低于对照组,联合组HOMA-IR低于替米沙坦组(P<0.05)。结论 黄芪联合替米沙坦能降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hs-CRP、HOMA-IR,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规律腹膜透析的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24例)和对照组(11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肠源性细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Hb)水平、血清清蛋白(Alb)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合并糖尿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腹膜炎组患者共发生肠源性细菌感染27例次,其中最多见的为大肠埃希菌(13例次,占48.2%),其次为粪肠球菌(5例次,占18.5%)。肠源性细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唑林、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50.0%,而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考拉宁耐药率≤20.0%,未发现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Alb水平降低、hs-CRP水平升高、合并糖尿病为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肠源性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主,且其耐药率高;对于存在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危险因素(高龄、Alb水平降低、hs-CRP水平升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推荐使用万古霉素联合丁胺卡那作为经验性初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顺铂损伤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白藜芦醇对顺铂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Prox)并分为4组:对照组(Con)、顺铂25μM组(CIS)、白藜芦醇+顺铂25μM组(RES+CIS),(100μmol白藜芦醇预处理3 h后加入25μM顺铂作用24 h)、白藜芦醇组(RES)。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Bax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CP组比较,RES+CIS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减少(P<0.05),Bax及caspase-3的表达下降(P<0.05),Bcl-2的表达上升(P<0.05)。 结论 白藜芦醇能有效提高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下调caspase-3、Bax及上调Bcl-2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