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嗪酰胺致眼面部水肿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30岁。因乏力、纳差、盗汗1个月。发热2d于2004年5月9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盗汗、消瘦,2d前出现发热,体温37.8~38.2℃。5月6日门诊摄胸部X线片及胸部CT,见左肺上叶尖后段散在斑片状结节状影,密度不均匀,病灶内未见钙化及空洞,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邻近侧胸壁可见幕状牵曳征象,各级支气管通畅;蛋白纯化衍生物(PPD)试验强阳性。查体:体温37.5℃,双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加深对恶性弥漫性肺疾患HRCT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肺间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分析5例肺淋巴管癌病临床病例及其HRCT特点。结果:肺淋巴管癌病是恶性肿瘤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最常见疾病,其HRCT特点:小叶间隔不均匀增厚,不均一的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区别于良性肺间质病变HRCT改变。结论:HRCT作为常规的CT的一种补充,近年在肺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受到广泛重视,因其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故可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由于甲型流感病毒基因高度变异的特点,导致其对不同种属宿主亲和力、毒力、免疫原性、抗药性不断发生变化,全球新型流感大流行的风险时刻存在.因此,应加强流感特别是重症流感发病机制和有效干预措施研究,从疫苗研制、开发新型抗病毒药、加强综合治疗,特别是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着手,为应对可能爆发的流感大流行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院在2003年4~6月累计接诊各种发热患者588例,共筛查收治了胸片炎性改变患者43例,现将其病例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11-74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1h~10d不等,大多数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体温在37.5-37.9℃者17例,38.0-38.9℃者7例,39.0℃以上者6例,体温低于37.5℃者13例。其中初诊时单纯发热者28例,单纯咳嗽者2例,发热伴轻咳少痰者12例,咳黄痰者1例,伴咽痛者2例。1.2检验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初诊时血常规白细胞在(4.0-10.0)×109/L者30例,白细胞增高者12例,白细胞减低者1例。1.3X线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部分  相似文献   
5.
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被膜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9%~689/6,死亡率在30%~70%。目前随着新型生物材料应用的增多,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与VAP的关系也开始受到重视。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内BF与VAP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SARS患者出院20个月后肺功能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出院后肺功能变化,了解SARS患者预后。方法 调查了203例SARS患者康复20个月后健康状况,对遗留干咳、活动性气短者行肺功能检查,合并骨关节症状者进行相应部位磁共振(MRI)检查;同时回顾其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出院者遗留干咳、活动性气短等症状,其中32例同时合并有骨关节症状,住院期间均接受了抗感染、抗病毒及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功能检测发现部分出院者FEV1%、FEV1/FVC%、V50%预计值和D1CO%预计值降低,表现为轻度肺功能异常。合并骨坏死者FEV。/FVC显著低于未合并骨坏死者,而发病年龄和高热天数显著增高(P〈0.05);两者弥散功能指标(DL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RS患者出院20个月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轻度肺功能异常,以弥散障碍为主,少数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和肺通气障碍;病情较重者易合并骨坏死,而肺弥散功能障碍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7.
肺栓塞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献并回顾性分析14例肺栓塞临床特征和诊疗。结果:本组病例中首诊误诊率达50%,死亡1例,短期内再发肺栓塞2例,绝大部分患在给予抗凝和/或溶栓治疗2天后即有症状缓解,且预后良好。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对决定肺栓塞患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MechanicalVentilation,MV)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9%~68%,死亡率在30%~70%[1]。目前随着新型生物材料应用的增多,细菌生物被膜(biofil m,BF)与VAP的关系也开始受到重视。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内BF与VAP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药学及微生物学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就ETT-BF的形成、微生物分布特点及与VAP发病关系和防治措施进展予以综述,供临床参考。1ETT-BF的形成、形态及结构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吸附于医学生物材料或机体腔…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康复期肺功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作为一种全身器官损伤性疾病,其肺部病理变化主要存在于肺泡和肺间质,康复期患者肺功能损害以弥散障碍为主,其损害程度及康复期长短与住院期间病情相关,而弥散障碍指标随康复期的延长均呈现恢复过程。就目前的随访结果而言,不论从有限的病理资料、影像学检查还是肺功能恢复情况,均提示SARS-冠状病毒对患者的肺部损害可能不同于经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VALAI)的影响。方法对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 ICU)预计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冲洗组为A组(53例次),非引流组为B组(55例次)。定期采用双套管保护性毛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留取气囊上滞留物、咽拭子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并记录患者的MV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感染(VAAI)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出现时间。结果(1)MV 5日内,A组VAAI、VAP的发生率(8.3%、6.0%)显著低于B组(24.0%、20.0%,P均<0.05),A组VAAI、VAP的发生时间[(7.4±3.0)、(7.7±3.2)d]与B组[(4.9±1.4)、(4.6±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患者病死率、MV时间、住院时间[10.4%、(15±14)d、(30±31)d]与B组[22.0%、(15±10)d、(32±19)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1例次(21.4%)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在出现致病菌前,气囊上滞留物就发现了该致病菌。(3)A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P<0.05)。(4)2组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2组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和冲洗可以降低早发VALAI的发生率,可以使VAAI和VAP的发生时间延迟,对病死率、MV时间、住院时间无影响,可以使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降低。(2)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移行是VALAI的重要原因之一。(3)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