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构建带有人TNF-α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且观察该基因在体外人脐血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PCD DNA-TNF-α质粒中获得人TNF-α基因,利用Infusion技术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穿梭质粒pGC-FU-TNF-α,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与结构质粒pHelper 1.0和包膜质粒pHelper 2.0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将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pGC-FU-TNF-α)、空载体对照组(pGC-FU-EGFP)及空白组(脐血间质干细胞),分别用重组慢病毒、空载慢病毒、PBS感染后,采用RT-PCR以及ELISA方法检测TNF-α表达。结果所获TNF-α基因测序证明与GenBank中序列一致;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TNF-α经鉴定正确;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收集、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为2×107TU/L,感染脐血间质干细胞后RT-PCR、ELISA检测3组细胞均有TNF-α表达,其中实验组大量表达TNF-α,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677、21.321,P<0.01)。结论成功构建带有TNF-α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实现在脐血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为脐血间质干细胞转基因治疗胃癌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现将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发肠道和胆道梗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进食后恶心呕吐1月余"于2011年8月5日入院,查体:巩膜略黄染,腹平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物,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5次/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十二指肠降段见一充盈缺损,大小约5 cm×4cm,粘膜受压  相似文献   
3.
安岗  刘小卿 《中原医刊》2011,(24):96-96
患者,女,45岁,因“腹部肿瘤放疗介入治疗后1年”入院,入院查体:下腹见一长约10cm切口瘢痕;腹软,未及肿物,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既往史:5年前因肠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肿瘤(具体病理类型不清)。入院后胃镜检查:胃被腔外巨大肿物压迫,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肛门下坠感2年,排便后肛门脱出肿物1月余"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肛门下坠感,伴有便秘、大便干燥,偶有大便带血,无肛门疼痛、腹痛、腹胀,当时诊断为痔疮,给予痔疮栓治疗。1个月前,患者排便后发现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修补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胃溃疡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33例。对照组行开腹胃穿孔修补术;实验组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冲洗液使用量、哌替啶使用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冲洗液使用量、哌替啶使用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6.42±2.86)min、(26.36±12.20)、(1 303.03±304.64)ml、(30.30±12.93)mg、(42.18±15.62)、(28.73±6.67)h、(3.33±0.49)、(4.42±0.71)、(5.82±0.81)d,对照组分别为(65.90±3.65)min、(60.77±18.41)、(2 961.54±517.90)ml、(84.62±34.71)mg、(74.26±11.53)、(41.54±8.19)h、(4.54±0.51)、(5.87±0.66)、(8.08±0.8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溃疡穿孔有利于改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靶向胃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靶向胃癌的可能性。方法 将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到裸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胃癌裸鼠模型,荷胃癌小鼠随机分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成纤维细胞组,每组5只(n =5)。荧光染料SP-DiI染色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分组注射到对侧腹股沟皮下。10 d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注射部位、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连续切片分别制成冷冻切片和常规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冷冻切片中间充质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荷胃癌小鼠肿瘤部位中的荧光面积为(0.0150±0.0079),注射点、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荧光面积分别为(0.0043±0.0039)、(0.0010±0.0005)、(0.0015±0.0012)和(0.0014±0.0008),肿瘤部位中的荧光面积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纤维细胞主要集中于注射点位置,在肿瘤组织、肝脏、脾脏和肺脏内均未发现它的存在,在两组裸鼠移植瘤中,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与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趋向到胃癌组织中,利用此特性可望将其作为载体应用到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门静脉血中p53基因突变,探讨其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胃癌手术患者门静脉血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 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突变阳性率分别为6.77%,42.37%;有无肝转移p53突变阳性率分别为92.86%,24.44%,上述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门静脉血内p5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预测胃癌肝内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大中专院校学生结核菌素的反应性。方法 对成都 2所大学、4所中专学校共 86 90名大中专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调查。结果 阳性率 30 0 8% ,源于城市学生的结核菌素反应性高于农村 ,大学生高于中专生 ,有卡痕高于无卡痕。PPD硬结平均直径≥ 5mm、≥ 10mm、≥ 15mm、≥ 2 0mm、分别占 39 4 4 %、37 9%、17 0 2 %、5 6 3% ,平均直径 11 16mm。结论 将大中专学生作为成都“目标结核菌素试验”规程的对象 ,将≥2 0mm结核菌素反应者作为预防性治疗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杀伤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用DC诱导CIK生成DC诱导CIK细胞(DC-CIK)和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培养的第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CIK、抗原-DC-CIK细胞表型CD3、CD3/CD8和CD3/CD56.以CIK、DC-CIK和抗原-DC-CIK为效应细胞,以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和未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为靶细胞,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杀伤效应(每组n=3).结果 (1)培养的第14天,抗原-DC-CIK中CD3~+CD56~+和CD3~+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较DC-CIK和单独培养CIK明显增高(P均<0.01).(2)效靶比为20:1时,CIK组、DC-CIK组、抗原-DC-CIK组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6.6±2.2)%、(52.6±1.6)%、(72.5±2.1)%(P均<0.01);对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4.3±1.1)%、(49.9±0.9)%、(50.4±1.9)%.抗原-DC-CIK中特异性杀伤占总杀伤效力的比例明显高于DC-CIK和CIK.结论 CIK杀伤胃癌细胞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未致敏的DC诱导CIK后,总杀伤效力增强,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增加不明显,占总杀伤效力的5.1%;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后,杀伤仍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大幅度增加,占总杀伤效力的30.5%.  相似文献   
10.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分型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bowel obstruction,EPIBO)的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初步建立分型的标准,并按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确定分型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按EPIBO分型标准将43例患者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仅给予常规简化的保守治疗,复杂型加用生长抑素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疗效,探讨分型意义。结果:43例EPIBO患者症状多发生于术后4~8d,平均6d,经保守治疗均缓解。单纯型3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1d(7~22d);复杂型13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3.5d(8~29d),无1例再手术。结论:EPIBO选择非手术治疗时,分型指导可使大部分病情程度轻的患者治疗简化,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节约了医疗费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