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骨关节炎(OA)关键基因及潜在治疗药物。方法:利用基因表达大棚车(GEO)下载GSE55235芯片数据,R语言3.5.0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avid在线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String 10.5在线数据库构建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Cytoscape v3.6.1软件进行可视化编辑,MCODE插件进行子网络模块分析,筛选出OA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最后根据关联性图谱(CMap)分析具有潜在治疗OA的小分子药物。结果:筛选出556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252个,下调304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炎症反应、细胞黏附、免疫应答以及胶原结合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及破骨细胞分化;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J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FOS,MYC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转录激活因子-3(ATF-3)等关键基因;筛选出了一些潜在治疗OA的小分子药物,如石蒜碱和茴香霉素等。结论:所筛选的关键基因可能成为诊断OA的标志物或潜在治疗OA的靶点;筛选出来的小分子药物可作为治疗OA的关键药物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2.
瘢痕的形成有多种机制,从而导致了对其治疗的难度。目前治疗瘢痕有多种方法,如手术、药物、压力疗法、放射治疗、硅胶、激光治疗、冷冻等,其中由于局部注射药物操作简便、全身副作用少,从而很早便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现今已有各种类型的药物应用于局部注射治疗瘢痕,因此有必要对其现应用的药物种类做一回顾,并从中发现其治疗瘢痕比较有效的药物或提出有发展前景的治疗瘢痕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空气和二氧化碳充气对无痛结肠镜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腹胀持续时间及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将200例无痛结肠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空气组和二氧化碳组),分别记录结肠镜诊疗的时间,待患者苏醒后评估腹痛评分、腹胀持续时间及满意度评分,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空气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42±0.55)分,二氧化碳组为(0.52±0.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8,P<0.01);空气组腹胀持续时间(45.60±16.78)min,二氧化碳组腹胀时间(21.31±19.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P<0.01);空气组结肠镜诊疗时间(10.55±5.33)min,二氧化碳组(10.96±5.2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空气组无痛结肠镜患者术后满意度(92.46±1.93)分,二氧化碳组(99.95±0.3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5,P<0.01)。结论无痛结肠镜诊治使用二氧化碳充气,明显减轻腹胀程度、减少VAS评分和缩短腹胀持续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鞣花酸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设置对照(Con)组、鞣花酸低、中、高浓度组、pcDNA 组、pcDNA-INHBA-AS1 组、si-NC 组、si-INHBA-AS1组、miR-NC 组、miR-381-3p 组、EA+pcDNA-INHBA-AS1 组、EA+anti-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状RNA FBXO11(circFBXO11)调控miR-376a-3p/小核糖核蛋白多肽B基因(SNRPB)轴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3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 SNRPB 蛋白阳性表达率 ,qPCR 法检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系SNU-1、AGS及HS-746T 和胃黏膜细胞 GES1 中 circFBXO11、miR-376a-3p 和 SNRPB mRNA 的表达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FBXO11 与 miR-376a-3p 、miR-376a-3p 与 SNRPB 之 间 的 靶 向关系。将 si-NC、si-circFBXO11、miR-NC、miR-376a-3p、si-SNRPB、si-circFBXO11+anti-miR-NC、si-ircFBXO11+anti-miR-376a-3p、si-circFBXO11+pcDNA-NC、si-ircFBXO11+pcDNASNRPB等分别转染进SNU-1细胞,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以及WB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凋亡率以及SNRPB、cyclin D1和C-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circFBXO1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NRPB蛋白阳性率升高、miR-376a-3p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GES1细胞比较,胃癌细胞中circFBXO11和SNRP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376a-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 P<0.01)。circFBXO11 靶向负调控 miR-376a-3p 表达,miR-376a-3p 靶向负调控 SNRPB 表达。抑制circFBXO11表达或过表达miR-376a-3p或抑制SNRPB 表达后 ,SNU-1 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凋亡率升高(均P<0.01)。抑制miR-376a-3p表达可部分逆转抑制circFBXO11对SNU-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均P<0.01)。过表达SNRPB可部分逆转抑制circFBXO11对SNU-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均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circFBXO11呈高表达,抑制circFBXO11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miR-376a-3p/SNRP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4年7月-2009年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廊坊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共有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均在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60例,均在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观察二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远期生存率.结果 二组患者术中情况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感觉障碍在疼痛、烧灼、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87,8.08,8.68,9.31,P<0.05;x2值分别为11.70,9.00,18.22,9.40,P<0.05);术后5年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0,0.44,1.29,P值均>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明显降低患侧上肢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延长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石河子地区中老年人群LRP5基因Q89R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115例健康汉族中老年人、74例骨量低下者和33例骨质疏松患者的LRP5基因Q89R位点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全自动生化仪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L4和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股骨干的骨密度。结果中老年男性人群LRP5基因Q89R位点各基因型之间的骨密度、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中老年女性LRP5基因Q89R位点QQ、QR、RR基因型总基因频率分别为82.14%、16.97%、0.89%;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8.10%、11.90%、0%;骨量低下组分别为90.24%、9.76%、0%,骨质疏松组分别为62.07%、34.48%、3.45%,QQ、QR型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基因频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腰椎L1-L3、大转子的骨密度与Q89R基因型相关;未发现腰椎第四节、Ward’s三角区、股骨颈、股骨干的骨密度值与Q89R基因型具有相关性;生化指标中,血清磷含量与基因型显著相关。结论 LRP5基因Q89R位点多态性具有种族、地区差异性。LRP5基因Q89R位点基因多态性是石河子地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预测因素,提示LRP5基因是影响骨密度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和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汉族女性人群骨密度(BMD)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336例新疆地区汉族女性人群的VDR和CT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受试者L2~4、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4个部位的BMD值,比较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的差异.结果 (1)336例受试者VDR、CTR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90例骨质疏松组与246例非骨质疏松组VDR与CTR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与不同部位BMD值之间呈负相关(P<0.05),体质指数与BMD值之间呈正相关(P<0.05),在将年龄和体质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非骨质疏松组中CTR 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的BMD值高于CC基因型(P<0.05);VDR Bb基因型在L2~4、Ward′s三角部位BMD均低于bb型(P<0.05), Bb基因型的BMD值在大粗隆、股骨干部位较bb型有降低趋势(P>0.05);VDR-CTR复合基因CCBb型的BMD值最低.结论 年龄与BMD值变化密切相关;体质指数是新疆汉族女性非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适当增加体重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的意义;VDR Bb基因型与BMD降低密切相关;VDR-CTR复合基因CCBb型可作为预测新疆地区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85例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完整保留ICBN的患者43例,切除ICBN的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观察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的皮肤感觉异常、疼痛的发生及转归。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组与非保留组比较,手术时间(Z=-0.0314,P=0.754)、出血量(Z=-1.068,P=0.285)、淋巴结清扫数目(Z=-0.477,P=0.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组及非保留组在术后第3天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的感觉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而术后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的皮肤感觉异常术后1个月(P=0.000)、术后2个月(P=0.000)、术后6个月(P=0.000),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区皮肤感觉异常的完全缓解率均为P=0.000,患侧上肢疼痛发生率术后1个月(P=0.000)、术后2个月(P=0.005)、术后6个月(P=0.006),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疼痛的完全缓解率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术式不增加手术难度,减少了患者术后患侧上臂的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