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毒素对小鼠肝脏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GUSB)mRNA表达及其血清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3只BALB/c小鼠分为2组,对照组5只,腹腔注射不含内毒素的生理盐水;其余小鼠为实验组,腹腔注射LPS,并于注射后的1/2、2、4、24 h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检测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酸酶(β-GD)活性;取肝脏,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GUSB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内毒素1/2、2和4 h后,血清β-GD活性(3.96±0.88,4.40±0.55,5.65±0.58)显著高于对照组(2.14±1.46,P<0.05),而LPS 24 h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内毒素刺激BALB/c小鼠2 h和LPS 4 h,其肝脏细胞GUSB mRNA表达(1.10±0.23,1.81±0.04)显著高于对照组(0.57±0.36,P<0.05),LPS 1/2 h和LPS 24 h的GUSB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ALB/c小鼠经过腹腔注射LPS后,其血清中β-GD的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增加.LPS还可以增加小鼠肝脏细胞GUSB mRNA的表达.LPS可能通过增加组织β-GD活性的途径,参与了胆色素结石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毒素可否增加小鼠血清β-葡萄糖苷酸酶(β-GD)的活性,以及内毒素对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β-葡萄糖苷酸酶的影响。方法按每公斤体重5mg内毒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BALB/c小鼠,并于注射后的1/2、2、4和24h取血液抗凝离心,上清液冻存;以1μg/mL内毒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刺激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分别于培养的2、4、8、12和24h取上清液;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于pH值4.5条件下检测上清液β-GD活性。结果与对照组BALB/c小鼠比较,腹腔注射内毒素1/2、2和4小时后,血清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依次为(2.14±1.46),(3.96±0.88),(4.40±0.55),(5.65±0.58)Fishman单位,t值分别为2.548、2.896和4.474,P<0.05。正常人PBMC在与LPS共培养的4、8、12和24h,实验组β-G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33.3±65.0)和(1106.7±48.6),(1926.0±147.1)和(1067.7±133.1),(1743.3±66.8)和(1016.7±147.7)...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膜内注射罗哌卡因对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和双盲的研究方法,将40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腹膜内分别注射0.75%罗哌卡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段镇痛效果采用10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间接评估。记录两组病人术后阵痛剂的需要量并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各时段实验组病人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术后仅两人各肌注度冷丁1次,对照组有14人次术后使用度冷丁(P<0.05)。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肺功能及恶心、呕吐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C术后腹膜内注射罗哌卡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胰体尾切除术中不同方式封闭胰腺断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资料,根据胰腺断端处理方式将病人分为手工缝合组(52例)、切割闭合器组(22例)和切割闭合器联合手工缝合组(31例),比较术后胰瘘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手术、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联合组胰瘘发生率小于手工缝合组及闭合器组,联合组住院时间少于手工缝合组,闭合器组1例再次手术,三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结论:胰体尾切除术中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联合手工缝合关闭胰腺断端与单纯手工缝合及闭合器相比,更有效防止术后胰瘘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DF-1与CA199在胰腺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胰腺癌标本及24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SDF-1的表达,并检测这64例胰腺癌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糖类抗原199(CA199)的表达水平。结果:胰腺癌组织的SDF-1表达及血清中CA199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中-低分化组中SDF-1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血清中CA199表达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血清中CA199在是否淋巴结转移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DF-1可能在胰腺癌侵袭性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可能作为评价胰腺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CA199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早期检测CA199可能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Caspase-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胆管癌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取自其他良性疾病行胆管切除者)中Livin蛋白、VEGF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0),Caspase-3的表达低于正常胆管组织(P=0.04);在胆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32,P=0.00),Livin蛋白、VEGF的表达均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668,P=0.00;r=-0.371,P=0.01).结论:Livin蛋白、VEGF在胆管癌组织中均高表达及两者呈正相关性,表明两者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发挥协同作用,二者的表达均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提示二者均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来参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术治疗胰腺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4年7月间,盛京医院普通外科14例因患胰腺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女性12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6.2岁。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门静脉切除术,1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联合胰体尾空肠Roux-en-Y吻合术。评价手术效果,分析影像特点,并随访远期效果。结果:肿瘤平均7.1cm×6.1cm,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平均住院时间26天,有5例发生术后胰瘘,发病率35.7%,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8~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5个月,有 1例于术后66个月复发,其余13例均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胰腺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是安全的,完整切除肿物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腺肿瘤,主要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其中,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之一,由于它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故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如 CT、MRI 及 EUS 等的提高和完善,术前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率比以往已有大大提高,但在治疗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指南或规范。本文着重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胰病灶同步切除治疗胰腺癌肝转移(pancreat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es,PCLM)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7例行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的PCL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分别通过与27例行胰腺根治手术的无肝转移胰腺癌患者及20例行姑息性旁路手术的PCLM患者比较,评估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的意义。结果:对27例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的胰腺癌肝转移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进行多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变量为:肝转移灶个数、γ-谷酰胺转肽酶(GGT)。接受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的PCL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低于单纯行胰腺切除的无肝转移胰腺癌患者[(5.3±0.5)个月vs (12.1±0.3)个月,P<0.001],与行姑息性旁路手术的PCLM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0.5)个月vs (4.1±0.1)个月,P=0.932]。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多于单纯胰腺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胰病灶同步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均多于姑息性旁路手术组。结论:肝胰病灶同步切除治疗PCLM可以相对安全的进行,个别患者可能从中受益,其中GGT无明显升高的孤立性PCLM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现阶段对预后改善有限,且并不明显优于姑息性旁路手术,不能明显提高整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