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体内免疫学改变。方法 对18例正常生育期的妇女及34例各期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别检测其血清及腹腔液中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的水平。结果 血清中内异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IL4水平在腹腔液中内异症各期与对照组比较及内异症Ⅰ期与Ⅱ期以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5)。血清中IL4水平在内异症Ⅱ期以上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在腹腔液中内异症各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液中IL4、IFNγ变化较血清中明显。随着内异症期别的增加,腹腔液IL4、IFNγ均有上升的趋势,尤以IL4升高更为明显。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变化较腹腔液中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3种不同促排卵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的3种COH方案[短方案、长方案与克罗米芬(CC)+促性腺激素(Gn)方案]不孕症患者的3 347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3种COH方案内再各分为3个组,分别为高纯度尿促性素(HP-h MG)组、人尿促性素(h MG)组、重组卵泡刺激素(r FSH)组。比较3组患者给予Gn的时间、Gn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结果:h MG组无论在Gn使用的天数和剂量上,都显著高于HP-h MG组与r FSH组。在CC+Gn方案中,HP-h MG组在h CG注射日E2峰值最低。在长方案中,HP-h MG组h CG注射日的P水平最低(P0.05)。3种方案中各组的h 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与种植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h MG在h CG注射日具有较低P水平,使得内膜更利于胚胎着床,其COH临床效果上与其他促排卵药物一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研究证明基于囊胚期活检和全基因组分析技术的"第二代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可以显著提高IVF治疗的临床结局。目前认为囊胚期活检是PGS活检的最佳时间,也是第二代PGS采用的活检方法。具体为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使样本达到可检测的量,再利用微阵列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检测。除了技术方面的改进,第二代PGS还应在适用人群的选择方面综合考虑不孕者胚胎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和可用于移植的囊胚数2个方面,PGS的最适宜人群应该是排除了内膜因素的影响后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同时可移植胚胎数较多者。  相似文献   
4.
原核期细胞形态学预测胚胎发育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临床妊娠率,同时减少多胎分娩的风险,必须寻求更好的选择胚胎的标准。原核细胞形态学对于胚胎发育潜能的预测已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完善原核期评价系统,可以准确挑选移植胚胎,在减少体外培养环节的同时提高妊娠率。现综述原核形态学的指标及其与胚胎发育潜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生殖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孙晓溪 《生殖与避孕》2008,28(2):103-107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在生殖系统中大量表达,通过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作用精密调控子宫内膜的脱落、排卵过程及胚胎种植等,最新研究显示其与辅助生殖技术控制性超排卵(COH)中内膜容受性降低有关,同时可能参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善高龄妇女IVF-ET结局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龄妇女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常常不能令人满意.临床工作者为改善高龄妇女IVF-ET结局尝试了各种不同的促排卵方案和促排卵药物,研究结果提示这些方法有可能对高龄妇女IVF-ET有帮助,但目前无法根本改变妊娠结局.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和年龄是可以独立预测IVF结局的因素.就改善高龄妇女IVF-ET结局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卵裂球的完整性和生长与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375例FET周期,其中解冻当天移植周期242例,提前解冻周期133例,根据复苏后移植卵裂球的完整性分为3组:均完整(A组,n=235)、均有破损(B组,n=21)、完整与破损混合(C组,n=119);提前解冻者根据卵裂球的生长与否分为均有生长74例(Ⅰ组)、部分有生长45例(Ⅱ组)和均无生长14例(Ⅲ组)3组。结果:375例FET周期共解冻胚胎1284个,复苏率为61.2%,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30.1%,种植率18.3%;A组的继续妊娠率和种植率分别为27.7%和20.5%,明显高于B组的9.5%和8.3%(P<0.05),C组为22.7%和15.1%,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移植胚胎中含完整存活胚胎数的增加(0个、1个、2个、3个),继续妊娠率呈增加趋势(9.5%、17.6%、22.3%和38.2%),移植胚胎中含3个完整胚胎的继续妊娠率明显高于含0、1个完整胚胎者(P<0.05);提前解冻的Ⅰ组继续妊娠率(37.8%)和种植率(26.1%)最高,Ⅲ组最低(7.1%和8.3%),Ⅱ组为24.4%和14.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裂球的完整性是影响冻融胚胎种植率的重要因素,移植前提早解冻观察复苏后胚胎有无进一步生长,有助于评价冻融胚胎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正常排卵妇女子宫内膜脂联素(APN)及其受体(AdipoR)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择体质指数<25 kg/m~2的PCOS患者(PCOS组)和正常排卵妇女(对照组)各10例,收集月经第10~12天的子宫内膜.通过蛋白印迹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测定子宫内膜APN及AdipoR1、AdipoR2的表达.结果 ①蛋白印迹结果显示,PCOS组与对照组间子宫内膜APN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均有微弱的AdipoR1及AdipoR2表达.②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COS与对照组的APN mRNA、AdipoR1 mRNA及AdipoR2 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OS组的AdipoR1 mRNA与AdipoR2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AdipoR2 mRNA表达则显著低于AdipoR1 mRNA(P<0.05).结论 体重正常的PCOS患者的子宫内膜无APN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9.
卵泡刺激素是人类重要的生殖激素,通过其受体介导生理功能.目前在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中发现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别是Asn 680Ser,可能影响受体活性,引起卵巢功能差异,并与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卵巢刺激反应有一定联系.为即将进行卵巢刺激的患者测定基因多态性,以此定做个体化的卵巢刺激方案具有临床意义.其可以优化不孕症的治疗,减少医源性疾病的产生.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检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促排卵已经成为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核心环节。目前超促排卵长方案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抑制垂体联合相对大剂量外源性卯泡刺激素(FSH)在临床应用最广泛。但常规促排卵方案较复杂,费用高昂,用药时间长,大量雌激素的应用可造成卵巢过度刺激。临床有寻求更适宜促排卵方案的需求。由于GnRH拮抗剂(GnRH。)在临床应用,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IVF)中应用逐渐广泛。该方案与常规促排卵方案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并不明显降低IVF成功率的前提下减少促性腺激素的用量,缩短刺激周期时间,降低卵巢过度刺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