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3(acyl CoA binding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ACBD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4年0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4例,获取相应癌组织样本及癌旁组织样本各54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组织标本中ACBD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CBD3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的关系。对不同ACBD3表达情况乳腺癌患者随访5年的生存情况进行讨论。结果:ACBD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325±0.113) vs (0.058±0.012)](P<0.05);ACBD3的高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随访5年,ACBD3高表达患者存活率明显低于ACBD3低表达患者(62.07% vs 88.00%)(P<0.05);ACBD3高表达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明显低于ACBD3低表达患者(37.93% vs 68.00%)。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CBD3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ACBD3高表达与乳腺癌发展及转移关系密切,且其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导致便血的病例,探讨对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0年至2010年7例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异常分流并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B超、CT扫描和结肠镜检可以明确诊断便血是由于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异常分流引起,并且判断异常血管浸润的界限和范围,术中结扎侵入结肠直肠的异常血管,随访2~10年,便血基本停止,未再出现贫血.结论 由于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引起便血比较罕见,B超、CT和结肠镜对诊断其病因和病变范围有很好帮助,结扎肛门、直肠、结肠局部异常血管的结扎术是最简单、可行和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术后复发及转移率高严重影响了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治疗效果.循环肿瘤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少量恶性细胞,起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新技术的发展使分离和鉴定循环肿瘤细胞成为可能.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已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预后指标.该文就循环肿瘤细胞在肝癌应用中的检测方法、分子标记物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局部血流速度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根据血管瘤局部血流速度选择小儿体表血管瘤治疗方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并随访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8例体表血管瘤患儿,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8例体表血管瘤患儿入院后根据局部血流速度分别进行注射治疗或注射加手术治疗,治愈率为95.9%。结论:注射治疗对小儿体表血管瘤疗效好,但是应根据患儿局部血流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预防食管曲张静脉首次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在收治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234例患者接受普萘洛尔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平均随访24个月,使用普萘洛尔的平均剂量为(78.6+23.8)mg/d.随访期内发生出血的患者共51例(21.8%),出血部位分别为食管43例(18.4%),胃底8例(3.4%),死亡24例(10.3%),与出血相关的死亡12例(5.1%).随访期内共发生不良反应23例,其中心动过缓15例,头晕8例,经停药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论 普萘洛尔预防食管曲张静脉首次出血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EGFR的表达在保护胃黏膜损伤中有重要作用,而在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实验的拟探讨EGFR表达在PHG患者胃黏膜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以10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4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成3组,即无PHG患者组8例,轻度PHG患者组18例,重度PHG患者组15例.33例PHG患者给予普萘洛尔治疗,观察愈合情况.研究对象取胃粘膜组织活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胃黏膜EGFR含量.结果 EGFR在轻度PHG胃黏膜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胃病组无显著差异(P >0.05),而重度PHG胃黏膜表达正常对照组、无PHG组、轻度PHG组显著降低(P <0.01),而在PHG胃黏膜病变好转组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PHG组、轻度PHG组、重度PHG显著增多.结论 EGFR在HPG胃黏膜中表达与病变程度相关,并可能在PHG胃黏膜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4月的56例原位肝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病人中8例发生胆管并发症,发生率14.3%。其巾1例胆漏患者通过经窦道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后治愈;1例胆结石患者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治愈;3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经内镜球囊扩张术和放置胆管支架治愈;3例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2例实施再次移植手术,效果满意,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微创治疗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对各年龄层次、各种类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并随访98例手术切除治疗的10月~14岁以下小儿体表血管瘤,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3岁以内的体表血管瘤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毛细血管瘤疗效明显优于混合型血管瘤组、海绵状血管瘤组和蔓状血管瘤组.结论 小儿体表血管瘤需及早治疗,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其他类型的血管瘤显著.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433例患者切口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433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结果:433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5.08%,各类切口感染率以Ⅰ类切口最低,Ⅱ类切口次之,Ⅲ类切口最高(P<0.01);放置外科引流情况下手术感染率上升(P<0.01);手术时间长短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切口分类、引流的放置与否、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