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14例NVA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69例)与对照组(145例),基因指导组检测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华法林,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起效时间及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等指标。结果 基因指导组患者在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为(1.67±1.63)mg、稳定剂量为(2.02±0.94)mg,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为(7.62±2.87)d,短于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9、VKORC1组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稳定剂量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指导组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76.44%、98.2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合NVAF患者临床特点可为临床精准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14例NVA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69例)与对照组(145例),基因指导组检测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华法林,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起效时间及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等指标。结果 基因指导组患者在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为(1.67±1.63)mg、稳定剂量为(2.02±0.94)mg,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为(7.62±2.87)d,短于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9、VKORC1组华法林应用初始剂量、稳定剂量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指导组第14、21天达稳定剂量患者比例(76.44%、98.2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ORC1、CYP2C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合NVAF患者临床特点可为临床精准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安徽地区心力衰竭(CHF)患者CYP3A4*18B和CYP3A5*3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其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安徽地区汉族CHF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地高辛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并采用PCR-荧光探针技术检测CYP3A4*18B和CYP3A5*3基因多态性。结果:安徽地区汉族CHF患者CYP3A4*18B的3种基因型分布为*18/*18(0%),*1/*18(0%),*1/*1(100%),CYP3A5*3三种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3(61.9%),*1/*3(29.4%),*1/*1(8.7%)。CYP3A4*18B中*1/*1组的地高辛血药浓度为(1.29±0.86)μg·L-1,CYP3A5*3中*3/*3组、*1/*3组和*1/*1组对应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分别为(1.53±0.92)μg·L-1、(1.12±0.59)μg·L-1和(0.65±0.29)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中CYP3A4*18B和CYP3A5*3不同基因型对应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地区92例CHF患者中CYP3A4*18B和CYP3A5*3基因型分别以*1/*1和*3/*3型为主,其中CYP3A5*3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冠心病病人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GLS)及18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S)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例组35例和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对照组25例,测量2组左心室GLS、左心室心尖两腔、四腔和三腔切面(AP2,AP4,AP3)的LS和18节段的LS。结果:2组G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基底段、前间隔和下壁中间段、前壁和后间隔的心尖段与对照组比较,其LS绝对值降低(P<0.05);左心室的AP2、AP4、AP3的L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超声心动图能够定量评价冠心病病人左心室心肌收缩运动的早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24h内的QTd、Tp-Te以及各导联J波的时限和波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术后QTd和rrp-Te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263);急诊PCI术前小J波、大J波及巨大J波分别为90、31、4个,术后三者分别为92、1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7,P〈0.05)。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可能无影响,但对QTd、Tp-Te的大小和缺血性J波的等级的变化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后心脏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5%,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还可减少心肌损伤及氧耗,同时还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和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11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仅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59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除常规心电图外同时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5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阳性诊断率和心电指标,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71.79%,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窦房阻滞检出率为22.03%、房室阻滞检出率为16.95%、短阵性房颤检出率为18.64%、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为25.42%、窦性心动过缓检出率为23.73%、期前收缩检出率为79.66%、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为35.59%、缺血性ST-T改变检出率为40.68%,与对照组患者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短阵性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缺血性ST-T改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K+,Kv)电流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PASMCs,分组如下:常氧组(CON组)、Kv抑制剂四氨基吡啶(4-AP,5mmol/L)组(4AP组)、单纯低氧诱导组(H组);H组、低氧+ERK1/2抑制剂PD98059(4μmol/L)(H+P组)、低氧+溶解剂0.05%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H+D组);H组、低氧+ERK1/2激活剂茴香霉素(10μmol/L)组(H+A组)、H+D组。低氧为持续低氧(PO2:25~35mmHg)诱导,每组每个实验3皿细胞,均培养60h。急性酶分离法分出单个PASMC,膜片钳全细胞模式下记录Kv电流变化,比较各组电流-电压(I﹣V)曲线。结果:与CON组相比,4AP组及H组Kv电流均明显降低(P0.05);与H组相比,H+P组Kv电流明显降低(P0.05),而H+A组Kv电流明显上升(P0.05),H+D组Kv电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低氧可以抑制Kv电流,PD98059能够进一步抑制低氧诱导下的Kv电流,茴香霉素能够增加低氧诱导下的Kv电流,提示低氧可能通过作用于ERK1/2信号通路抑制Kv电流导致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