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缓释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通过DEB-TACE及传统TACE(cTACE)两种不同方法初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4例。其中DEB-TACE组34例,cTACE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肝功能的变化。随访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肿瘤反应。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 05)。术后1个月两组肝功能均改善,但DEB-TACE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均优于cTACE组(P<0. 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DEB-TACE组肿瘤客观反应率均明显高于cTACE组(P<0. 05)。DEB-TACE组栓塞后综合征及化疗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TACE组(P<0. 05)。结论:应用CalliSpheres可载药栓塞微球的DEB-TACE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显著,且并发症较少,优于cTACE。远期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有待进一步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2.
追踪减影透视在盆腔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追踪减影透视(trace subtraction fluoroscopy,TSF) 是一种路标技术,能指引导管快速准确地进入靶血管,主要用于盆腔肿瘤、盆腔血管性疾病、盆腔内出血及异位妊娠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现收集我院 2003年1月-2005年8月应用TSF技术进行盆腔血管造影47例,旨在评价TSF在盆腔血管造影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有关文献统计大多数恶性胆道狭窄的患者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 ,因而我们对 7例恶性胆道狭窄的患者行外科姑息性手术 ,并于术中留置T管或PTCD引流管 ,术后行胆管内支架置入术 ,配合肝动脉插管化疗和栓塞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1,2 ]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7例恶性胆道狭窄的患者 ,男 6例 ,女 1例。年龄 40~ 70岁 ,平均 5 9.2岁。阻塞部位 :胆总管 4例 ,肝管 3例。肿瘤部位 :胰头癌 2例 ,肝癌 1例 ,肝转移癌 1例 ,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总管 1例 ,胆管癌 2例。狭窄病变长 2 .0~ 7.0cm(图 2 ) ,平均 4.4c…  相似文献   
4.
DSA影响肝动脉造影的技术因素(附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癌是国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动脉DSA可确定肿瘤的类型、大小、分布 ,显示肝血管的解剖和血供情况 ,明确静脉系统有无受损[1] 。为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造影图像质量直接影响对病变的判断和介入疗效的观察。本文回顾我院 1999-0 6~ 2 0 0 1-0 312 8例肝动脉造影 ,特别分析 2 3例不满意图像 ,旨在评价DSA影响肝动脉造影的技术因素。1 材料与方法本组 12 8例 ,男 10 7例 ,女 2 1例 ,年龄 2 8~ 79岁 ,平均43.2岁。使用PHILIPSINTGRISV 5 0 0 0血管系统机 ,采用PImode或SPIm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比较105例胸腺瘤患者术前CT特征、临床特点及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结果 病变CT分期与Masaoka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包括病灶大小(P =0.028)、形态(P<0.001)、密度(P=0.002)、包膜完整性(P <0.001)以及周边组织受累情况(P <0.001).通过CT发现34.78% Masaoka Ⅰ期病灶<5 cm,而仅有8.70% MasaokaⅠ期病灶≥10 cm;相反,仅有16.67%的MasaokaⅣ期病灶<5 cm,而有37.50% MasaokaⅣ期病灶≥10 cm.Masaoka Ⅰ期和Ⅱ期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MasaokaⅢ期和Ⅳ期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Ⅲ期(80.00%)和Ⅳ期(87.50%)侵袭性肿块明显多于Ⅰ期(0%)和Ⅱ期(40.00%).Masaoka Ⅰ期与CT Ⅰ期病灶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分期(Kappa=0.884).重症肌无力发生率在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无差异.结论 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探讨MB-MCA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像学指标与心肌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的MB病例,入选既经冠状动脉CTA又经CAG诊断的MB病例152例。按照有无动脉粥样硬化(As)分为单纯MB组、As并MB组;根据有无心肌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分析并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分析MB-MCA影像学指标与心肌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CTA对MB的检出率为11.4%,CAG对MB的检出率为10.1%,两者相近。152例MB-MCA特点:收缩期压缩程度为50.1%±10.5%,舒张期压缩程度为22.8%±10.5%;平均长度为18.2±11.5 mm,厚度为2.7±0.8 mm;最常见MB发生部位为左前降支(LAD)中段(60.7%)。As并MB组心肌缺血症状(典型胸闷等)发生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MB组(75.5%比58.7%,66.0%比43.5%,P0.001)。有症状组比无症状组MB更多分布于LAD中段(86.9%比68.9%,P0.001),更易合并As发生(74.8%比57.8%,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B厚度、MCA收缩期及舒张期压缩程度与心肌缺血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CTA与CAG对MB的检出率相似。MB合并As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发生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均高于单纯MB患者。MB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与MB厚度、MCA压缩程度及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提出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精神神经症状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造影剂追踪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5],对我院3 a来手动互动式造影剂追踪技术双侧下肢动脉造影5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