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亳州3种引种药材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取道地药材对照品,与引种药材作性状、气相色谱图谱图谱分析比较。结果:引种药材在其性状、化学成分上均有较大变化。结论:引种药材能还替代道地药材进入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地耳草的伪品蚤缀进行了原植物、生药性状、显微等方面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正> 全草类中药材品种繁杂、药材易干皱破碎、鉴别较为困难,植物学实践表明,在区分植物属种的工作中,以繁殖器官(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特征最为重要。然而在全草类中药材的鉴别中,多数文献资料都不够注重其繁殖器官的特征。尤其是在显微方面,历版药典和中药志等重要典籍均是以茎横切及叶表面特征为主,极少谈及繁殖器官的显微特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全草类生  相似文献   
4.
<正> 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lum)由于长期栽种在某一特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并长期采用固定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差别,又因采收及加工方法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药用菊花的商品品种。全国著名的药用菊花的商品品种有白菊、滁菊、贡菊、杭菊等。而白菊中又以安徽毫县所产的毫菊为最佳。现将安徽产3个药用菊花的药材性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辛夷为传统常用中药,来源于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an.、玉兰M.denudata Desr.和武当玉兰M.sprengeri Pampan.的干燥花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的功效。文献报道其主要含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方法查阅文献,在明确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种类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天仙子及其混伪品呈现不同的微性状特征,在性状、大小、色泽、表面光滑程度、表面附属物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结论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郭健  周建理 《中国药事》2002,16(11):704-705
麦迪霉素 (Midecamycin)是链霉菌经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 ,由于抗菌谱广 ,疗效显著 ,口服给药方便而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 ] 。国产麦迪霉素主要由麦迪霉素A1、A2 、A3、A4 等四个组分所组成[3] ,日本产麦迪霉素则以麦迪霉素A1组分为主 ,由于麦迪霉素A1的生物活性高于其他组分 ,要提高麦迪霉素的质量则必须控制麦迪霉素中各组分的比例 ,特别是提高麦迪霉素A1的含量 ,为此寻找快速有效的麦迪霉素各组分分离和含量测定方法 ,对于控制产品质量 ,确保临床疗效 ,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薄层扫…  相似文献   
8.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是近年新提出的一种中药材鉴定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袖珍显微镜等结合适合的电脑软件,观察、拍摄药材表面的细微特征信息,根据药材表面反映出的不同信息特征达到鉴别中药材的目的。该方法不同于显微鉴定法,是性状鉴定法向着微观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对杜仲及历年来常见的杜仲混淆品种、伪品 ( 2 7种 )进行概述。并从植物来源、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上与正品进行比较 ,并提供鉴别真伪检索表。参考文献 6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何首乌饮片与其伪品的生药鉴别。方法:对何首乌饮片与其伪品黄药子饮片进行性状及显微鉴别。结果:何首乌饮片与其伪品的外观性状及显微结构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