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3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离纯化r-K4K5,探讨r-K4K5对牛毛血管内皮(BCE)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及实验性人肺腺癌SPC-A1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盐析、凝胶过滤提纯r-K4K5,BCE细胞在含r-K4K5的DMEM中培养24、48、72h后分别计数;孵化7d的鸡胚加r-K4K5后继续孵育72h,观察新生血管生成;已经接种入SPC-A1肺腺癌组织的荷瘤裸小鼠(Balb/c,nu/nu),瘤旁注射r-K4K5继续饲养,观察肿瘤生长变化。结果 r-K4K5抑制BCE细胞增殖,48~72h作用明显;r-K4K5处理的CAM组中直径小于50um的小血管明显减少;高剂量r-K4K5治疗的荷瘤裸小鼠组,平均瘤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K4K5能够抑制BCE细胞增殖,抑制鸡胚CAM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实验性人SPC-A1肺腺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减压阀引流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为评价青光眼减压阀引流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眼外伤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9例29眼施行青光眼减压阀引流术,植入Ahmed减压阀20眼,Krupin减压阀9眼。青光眼控制标准为6mmHg≤眼压≤21mmHg,视功能保持或有所改善。结果:手术总成功率75.86%,眼压从术前平均52.56±14.51mmHg下降到20.15±13.26mmHg,平均随访17.83个月。有7眼在眼压正常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术后3个月成功率79.31%,6个月成功率76.19%,1年成功率66.67%。主要手术并发症有前房导管口阻塞13.79%,浅前房10.34%,前房出血3.45%。结论:青光眼减压阀引流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是目前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退行性下睑内翻眼轮匝肌缩短矫正术欠矫原因,评估再次手术修补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8~2017年我院退行性眼睑内翻行眼轮匝肌缩短矫正手术欠矫病例27例(27眼)。分析欠矫原因,并根据其原因选择相应手术方式,观察再次矫正的手术效果。结果 退行性眼睑内翻原因和修补方式为:下睑缩肌断裂未修补15例,给予下睑缩肌修复;水平松弛未矫正7例,给予外眦韧带缩短手术;5例同时存在下睑缩肌断裂和水平松弛,行下睑缩肌修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手术。再次手术随访时间内[(18.74±12.1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眼睑位置正常。结论 退行性眼睑内翻眼轮匝肌缩短手术欠矫的原因为手术方式选择不完全正确,眼睑退行性改变因素未得到充分矫正。发生欠矫时,应仔细分析其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仍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主觉波前像差仪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前瞻研究主觉式像差仪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主觉像差仪检查与术前验光结果一致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以主觉波前像差仪引导LASIK手术,对照组进行传统LASIK手术。前瞻分析2组术后1周、3月屈光状况、裸眼视力,以及3月高阶波前像差总的均方根RMS。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共有86例,实验组为43例85眼,男∶女为22∶21;对照组共43例84眼。术后1周和3月2组视力和屈光状况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RMS增加较对照组明显小(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可以减少LASIK术后像差增加,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HAR-800手持验光仪对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的准确性。

方法:对173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检影验光,首先行HAR-800手持验光仪检查(试验组),然后应用阿托品眼膏进行扩瞳检影验光(对照组),比较两种检影验光的屈光差异。

结果:试验组球镜为1.59±0.61D,对照组为3.15±0.72D,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82.89, P<0.01),且具有相关性(r=0.87,P<0.01)。试验组散光为-0.62±0.51D,对照组为-0.48±0.55D,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6.97,P<0.01),且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P<0.01)。

结论:HAR-800手持验光仪不能替代阿托品检影验光,但其结果可以反映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况。  相似文献   

6.
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的血流改变情况 ,探讨其机理。方法25例(40眼)经临床证实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患者用HRF共焦激光多普勒眼底视网膜血流仪行筛板血流检查。根据术前视野损害程度分组 ,其中早期组15例(15眼) ,中晚期组25例(25眼)。SPSS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血流速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后血流速度改变与青光眼所处的阶段有关。在早期组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善 ,而中晚期组血流速度明显改善 ,并且与术后眼压下降的幅度有关(P<0.05)。结论中晚期青光眼术后血流改善明显 ,与眼压下降幅度有关 ,预示着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存在筛板血管自身调节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电子撕囊针在白色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30眼)白色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撕囊组和电子撕囊组,各15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撕囊组用传统撕囊镊撕囊,电子撕囊组用电子撕囊针撕囊。观察两组撕囊状况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除常规撕囊组1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外,其余患者均囊袋内植入。常规撕囊组撕囊优良率只有20%,失败率达60%,而电子撕囊组撕囊优良率达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P<0.01)。术后1周2组矫正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电子撕囊针撕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术中固定眼球的控制技术。方法 PRK和LASIK术中,对眼球固视不良的病例,以22mmHg辅助环固定眼球,进行激光切除。分析7例12眼的临床效果。结果 切削时间为48-102s的临床病例,均在平衡安静、固视中心位状态下接受激光切削,无1例出现术中的眼球漂移可颤动。也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22mmHg负压环辅助注视为PRK和LASIK术中的眼球固定提供良好的控制技术,对提高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负压吸引眼压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负压吸引对实验动物眼压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右眼进行负压吸引,左眼作对照。观察眼压、房水动力学及房角组织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负压吸引可以降低眼压,相应持续30d。负压吸引组的房水外流速度增加,组织病理学结构显示负压吸引后房水静脉扩张、Fantan间隙变宽,巩膜和小梁网出现间隙。结论 负压吸引可以降低眼压,该效应与房水外流速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在大样本LASIK病例中的临床制瓣效果、安全性、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分析2组LASIK病例,A组应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602例l17l眼。B组应用KN-5000LASIK微型角膜刀,103例192眼;随访至少1月,最长45个月。比较术中辩成形、术后瓣愈合、瓣下及瓣缘痕迹,比较微型角膜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完全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gt;0.05),游离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gt;0.05)。A组的瓣缘痕迹计分大于Ⅱ级的发生率小于B组(P&lt;0.05),瓣下混浊比率少于对照组(P&lt;0.05)。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组l眼发生Sahara综合征,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视力与屈光度显示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制瓣的安全性、预测性及稳定性与KN-5000微型角膜刀一致,所制角膜瓣瓣缘及瓣面的临床愈合后混浊少于KN-5000微型角膜刀。LASIK微型角膜刀的不断更新,将促进LASIK手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