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4例脾虚型UC患者、16例其他证型UC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收集同时间段至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的8例健康者的粪便样本,提取三组粪便样本中菌群DNA,根据16S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以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样本菌群组成和结构,分析脾虚型U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结果]门分类水平上其他证型UC组中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P0.01)。属分类水平上,脾虚型UC组和其他证型UC组中分枝杆菌属、包西氏菌属、丁酸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组(P0.05),而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P0.05)。此外,代尔夫特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脾虚型UC组中明显低于其他证型UC组和健康人群组(P0.05)。[结论]脾虚型U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与其他证型UC患者及健康人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代尔夫特菌属明显减少可能是脾虚型UC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侯勤明  王国伟  吴宝亮  李运江  冯锐 《浙江医学》2020,42(12):1254-1258,1263
目的评估CalliSpheresR微球(CSM)载药微球(DEB)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86例接受CSMDEB-TACE治疗的原发性HCC患者,于治疗1个月后评估治疗应答,在1周和1个月后检测患者的生化指标,记录术中及术后1个月的不良反应。计算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客观应答率(ORR)分别为25.3%和86.6%,患者的平均OS为19.8个月(95%CI:18.8~20.7)。年龄≥60岁(P=0.030)和有门静脉侵犯(P=0.010)是HCC患者未达到CR的独立因素。有肝静脉侵犯(P=0.031)和有传统TACE史(P=0.017)是HCC患者未达到ORR的独立预测因素。肿瘤分布为双叶(P=0.000)、有门静脉侵犯(P=0.000)和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为C期(P=0.011)是患者OS短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恶化(均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大部分肝功能指标恢复(均P<0.05)。CSMDEB-TACE术中和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结论CSMDEB-TACE治疗HCC具有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年龄、双叶肿瘤、静脉侵犯、BCLCC期和传统TACE史是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照分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22例(A组),选取同时段年龄及性别相仿的无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25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胸部HRCT表现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累及的肺叶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右肺中叶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肺叶病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灶累及区域均以肺野外1/3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形态及大小方面,A组患者病灶大片影且≥5cm较B组多见(P<0.05)。两组患者肺内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和(或)局灶性实变为主,部分可出现典型的铺路石征;A组以实变为主伴少许GGO的病灶比例较B组高(P<0.05)。A组支气管充气、扩张占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相较于无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肺内受累的肺叶更多、病灶范围更大,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会更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宝亮  何国荣  侯勤明  李婷  陈祖华 《浙江医学》2021,43(19):2144-214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杭州市西溪医院31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表现特征,并与高峰期表现进行比较。结果31例恢复期患者中,首次复查无阳性胸部HRCT表现12例;有阳性表现的19例中病灶累及单个肺叶5例,累及多个肺叶14例;病灶数≤3个6例,病灶数>3个13例;病灶只呈结节状8例,只呈斑片状3例,呈结节、斑片状8例;病灶为纯磨玻璃影(PGGO)14例,以磨玻璃影(GGO)为主伴实变5例;病灶可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1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5例,无小叶内间隔增厚及支气管空气征2例。与高峰期比较,病灶吸收程度>50%28例,<50%3例。结论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多数病灶已全部吸收或明显吸收,仅少数病灶吸收不明显,与其COVID-19临床分型、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有关,其中个别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并有发展为纤维机化灶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