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并发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慢性并发症33例,有慢性并发症32例)及30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浆,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s-CRP、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用AXSYM免疫分析仪检测Hcy.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浆中hs-CRP(P<0.01)、Hcy、CHOL、TG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在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血浆中hs-CRP和Hcy含量明显高于无慢性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作为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因子,hs-CRP和Hcy在预测糖尿病患者并发慢性血管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且hs-CRP的灵敏度要高于Hcy.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CD4^+)、T抑制细胞(CD8^+)和白细胞(WBC)检测结果。方法CD4^+和CD8^+计数通过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WBC)计数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118例HIV/AIDS住院患者,WBC降低组(3.00±0.61)×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68.60±38.98)个/ul和(266.89±126.52)处/ul,WBC正常组(7.13±5.12)×10^9/L的CD4+和CD8+分别为(104.39±61.37)个/ul和(380.17±134.06)个/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守3.62,t3=5.35,P均〈0.01);两组别CD4^+/CD8^+比值比较均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4^+/CD8^+、WBC有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甘麦大枣汤加减汤剂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右佐匹克隆,两组均连续用药28天。结果治疗组脏燥证症状相对对照组明显消失。治疗组对解除症状有效率达80.00%,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麦大枣汤加减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方面比右佐匹克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肿瘤标记物CA242与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收集87例CRC患者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及CA72-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CR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87例疑似CRC患者最终56例(64.37%)被确诊为CRC,31例(35.63%)被排除CRC。CRC患者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均高于非CR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CA242/CA72-4比值最为明显(P=0.013)。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21及0.775,其中CA72-4与早期CRC无明显相关性,而CA242及CA242/CA72-4比值与CRC诊断呈显著相关性(P=0.013、0.006),两者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76~0.851及0.612~0.887;当CA242/CA72-4截值(cut-off)为2.6时(CA242=28.6,CA72-4=11时),其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为91.32%,特异度为94.57%。结论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A242或CA72-4两者单项,尤其当比值接近2.6时需高度注意CRC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和移植后3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者血中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性激素,如雌二醇(E_2)、睾酮(T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65例老年男性(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和30例健康中青年男性(年龄小于60岁)超声振幅衰减(BUA),以及血清中IL-6、TGF-β_1、E_2、TT等指标的水平。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男性BUA、TGF-β_1、E_2、TT水平呈下降趋势,IL-6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组及骨量减少组BUA及TGF-β_1、E_2血清水平明显低于老年男性正常骨量组(P0.001~0.05)。老年男性组中,TGF-β_1和E_2与BUA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和0.47,P0.05),IL-6与E_2和BUA呈负相关(r分别为-0.27和-0.36,P0.05)。结论老年男性骨密度降低与性激素水平降低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